1.施錡,《自我与美德:明清文人画中的梦境显现》,《美术史与观念史》,第26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文人画中的梦境图。研究表明,这类梦境图源自苏黄士人文化圈,在明清时代,兴起自吴门画派中文徵明的流派,并在后世盛行于吴中一带。也是自文徵明开始,首次出现了为宣扬孝行美德的梦境画,这类绘画往往邀请名流画家创作,并延请地方明贤作图记的书写,至清代虽然出现了新的流行风气,但仍然盛行一时,且参与题跋的人数大为增加。但两类梦境画的创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吴中的画家,在风格上也多显现出吴门的风格。
【关键词】梦境图;文人画;苏黄;吴门;文徵明
2.成卓,《云南昭通东晋壁画墓“龙虎互逆”问题讨论》,《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年3月第2期,第16-21页。
【内容提要】云南昭通墓东、西两壁壁画中的龙虎排列与传统的“左青龙、右白虎”的规律相违背。据墓葬特点及墓主人生平,昭通墓四壁“左白虎、右青龙、前朱雀、后玄武”的排列应是受到四川汉代丧葬观念及习俗的影响。这种以正反两种视角去设计龙虎图像的做法体现了汉人对阴阳、生死的认知。而昭通墓将龙虎方位刻意对调的设计应亦与其招魂墓的特殊性有关,可能是以龙虎的配合转化而达到招魂归墓的目的。
【关键词】昭通墓;龙虎互逆;四川汉墓;四神;招魂葬
3.孙中奇,《万历朝鲜之役中朝鲜处理降倭的政策与影响》,《海交史研究》,2020年第4期,第54-67页。
【内容提要】万历朝鲜之役中,许多日本官兵向明或朝鲜军队投降,最后定居朝鲜,史称"降倭"。在多年处理降倭过程中,朝鲜王朝逐渐形成了一套处理办法。由最初之杀戮、排斥,逐渐转变为接纳、诱降,而用之所长;将降倭安置在合适地点,既利用又防范;对他们既赐予金银财物、荣誉称号,又赐姓名,倍加安抚,给予较高的社会地位,使之忠于朝鲜。这些政策虽使降倭在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加深了降倭与朝鲜民众的对立,并带来了降倭的认同问题。
【关键词】万历朝鲜之役;壬辰战争;降倭;朝鲜王朝
4.韩中慧,《中唐梁肃< 梁补阙集>版本及存佚篇数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0年第6期,第40-47页。
【内容提要】在大历、贞元时期,梁肃曾以文章盛名誉满儒林,清贵显要。其著述有《梁补阙集》《删定止观》等。《梁补阙集》写本、刻本今已俱亡,别集中惟有清抄本两卷尚存于世,分别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两卷,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两卷,王子霖藏清道光十一年(1831)汪饮泉抄本和王绶珊藏清抄本(旧藏上海图书馆)。前两种抄本,似同出一源,即清小云谷抄本。总集中所收梁肃文章成为目前国内外学界获得梁肃文章的最主要方式,故而以梁肃文章为视角,考察历代主要总集中的收录和版本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卷五一九《梁肃集》中误将金朝梁肃所撰《定国寺题记》一文系入中唐梁肃名下,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有一部题为唐梁肃撰木刻本《药师琉璃光佛赞》,实为唐代穆员之文,在梳理梁肃文集的现存版本情况后,其篇数最终确定在一百零六篇。
【关键词】梁肃;《梁补阙集》;版本;总集;存佚篇数;文献价值
5.邱旭玲,《多角度推进情感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6日,第5版。
【内容提要】现今,史学研究正面临着“情感转向”的趋势,情感被视为塑造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因素,与理性同等重要。“情感史”作为国际史学界的一个新流派,其影响日渐热烈。伊格尔斯和王晴佳等人在回顾21世纪初期的历史学时,明确指出“探究情感在历史中的作用”已构成目前世界范围历史写作的七大趋势和重点之一。一个新史学研究领域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对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和书写方式的思考。现今许多学者对情感史的关注更多地集中在介绍理论、视角及概念上,如果说认识“情感史”是研究情感史的首要前提,那么如何展开情感史研究则是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情感史;研究方法;书写方式;史学潮流
6.邱旭玲,《二战后初期“海派方型周报”对美军的书写(1945-1947)》,《政大史粹》,2021年第36期。
【内容提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军以继续提供军事援助和帮助中国战后重建为由,进驻青岛、汉口、上海等城市。以上海为例,这些驻沪美军与上海市民在同一空间内共同生活,相互影响,由此催生出一系列的社会议题。二者的日常生活互动展露出多面性,以上海市民为主体观察视角可以看到,被视为“他者”的驻沪美军逐渐在其眼中呈现出流变的、多面向的复杂形象。“海派方型周报”作为战后初期上海最为流行的大众通俗媒介,聚焦到了这一普遍又特殊的社会现象。同时其个人情感化的叙述方式和市民读物的自我定位,构筑起一个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平民公共领域”。本文通过梳理“海派方型周报”中与美军相关的文本,总结出战后上海民众对美军的三种形象书写,进而观察二者之间的互动及多面书写产生的原因。试图展现战后上海失序的社会风貌之一角及小报媒介和民众心态情绪的关系。
【关键词】战后初期;海派方型周报;驻沪美军;形象
7.韩中慧,《中唐梁肃< 删定止观>版本考》,《新世纪图书馆》,2021年第2期,第84-88页。
【内容提要】中唐梁肃幼年时皈依天台宗,梁启超曾称其"护法健将"。他主动参与天台宗教史的撰写,对隋朝智顗《摩诃止观》进行删定编修,修成《删定止观》六卷本。《删定止观》原编辑六卷本已亡佚,传世本分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三卷铅印本和民国十一年(1922年)北京刻经处六卷本,皆源自于草山元政校本,此本所据底本可追溯为南宋吴克己序重刊三卷本。
【关键词】梁肃; 《删定止观》; 版本; 吴克己;
8.郑德长:《一种知识的世界史?——读宫纪子〈蒙古时代“知”的东西〉》,《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第2期,第275—289页。
【内容提要】蒙古时代(モンゴル時代)曾一度被视为文化“倒退”的时期,这种刻板印象在学界的不断努力下逐渐得到改观,日本学者宫纪子教授在这一转变中有很大贡献。日本学界对这一时期文化成绩的论述大体有两种取向,一是揭示被征服地区的传统文明并未断绝,二是当日欧亚大陆空前的东西交流成为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观。顺着第一种取向,2006年宫纪子出版《蒙古时代的出版文化》(《モンゴル時代の出版文化》,名古屋大学出版会),透过大元的文化政策、出版事业阐述汉文化自金、宋到元、明的文化连续性,并且关注当时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之间密切的文化往来。翌年出版《蒙古帝国诞生的世界地图》(《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围绕《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介绍蒙古统治给东亚带来的地理新知,由此宫纪子的研究重心逐步转向第二种取向,即蒙古时代的东西交流。这一议题语言门槛很高,她迎难而上,下定决心学习包括蒙古语、突厥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在内的多种语言,学术精神的确令人敬佩。立足于波斯文、汉文两大史料群,作者近年来撰写一系列讨论元朝与伊利汗国之间知识文化交流的新成果,2018年集结成书,编成厚厚的两大册,这就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蒙古时代“知”的东西》(《モンゴル時代の『知』の東西》)一书。
【关键词]】蒙古时代,世界史,知识史
9.郑德长:《幻方的世界——唐朝和元明时代的中国与幻方知识的流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21年第5期,第388—395页。
【内容提要】在16世纪之前的一千年间,幻方曾经在欧亚世界广泛传播,成为各文明共享的知识。这场知识交流的两个环节与古代中国密切相关。唐代与九宫数幻方有关的术数蓬勃发展,其传播超越了唐朝疆域。之后打上伊斯兰文化烙印的幻方,又在元明时代向东传入中国。这些事实表明古代中国是幻方世界性流传当中一位不可或缺的参与者。
【关键词】幻方;九宫;唐代;元明;伊斯兰
10.謝程程,《典范与变造:重读董其昌< 集古树石畫稿>》,《美成在久》,2021年第1期,第28-43页。
【内容提要】董其昌是明清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书画家之一,他对中国书画史的贡献不言而喻,有关董其昌其人与其作品的讨论,亦是400多年以来中国艺术史上长盛不衰的话题。然而,在董其昌繁多的作品中,有一幅画稿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作者通过对《集古树石画稿》的重新解读,呈现出董其昌对传统树石典范的继承和再造,以及在传递典范的过程中,对其所承载的精神意识的丰富。
【关键词】树石画;李葆恂;北京故宫博物院;《集古树石画稿》
11.李扶瑶,《朱长文〈琴史〉版本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21年第5期,第1-4页。
【内容提要】朱长文《琴史》的版本问题,在之前的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全面清晰的解答,各家说法互相抵牾。《琴史》宋绍定刻本一度较为流行,而在清代曹寅楝亭丛书本问世后,曹刻本逐渐成为其更通行的版本。《琴史》的各个抄本曾被各大藏书家辗转收藏,其中元俞和抄本存在争议,且存亡不明,而在今天仍确凿可见的几个版本中,以明柳佥抄本为最古。
【关键词】琴史;明清抄本;楝亭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