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
朱莉丽《行观中国:日本使节眼中的明代社会》
朱莉丽《行观中国:日本使节眼中的明代社会》
朱莉丽《行观中国——日本使节眼中的明代社会》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朱莉丽助理研究员的新著《行观中国——日本使节眼中的明代社会》,是文史研究院“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丛书”的第一种。该丛书收录有关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各个领域的学术著作,尤其鼓励跨越艺术、宗教与历史多个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的年轻学者的学术著作。
15世纪初叶到16世纪中叶,日本曾向中国持续派出了多达19次的大规模官方使团。这一群体相对于7世纪中叶到9世纪末叶派往中国的遣唐使,被称作“遣明使”。明代来华的日本使节,留下了形形色色的出使记录,这就是今天被学术界称为遣明使记录或者日本使节入明记的资料群。这些记录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层面,对明代社会进行了多面、立体的呈现。这些记录所展现给我们的不同视角,促使我们从诸多方面对中国的历史进行再思考。
15至16世纪的日本,正处在中央权力旁落,地方大名纷起的战国时代。在国家形态、社会构造和政治制度层面已与中国分道扬镳。文化方面则在继承了律令时代以来对中国的文化认同的同时,不断推进日本文化的独立性。这种共性与差异的并存使得作为日本知识人群体一员的遣明使既能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中国文化,也能敏锐地观察到中国在社会制度、宗教形态和人文风土上与日本的不同。因此他们对中国社会的记录往往能凸显出中方史料中所不易体现的特点。本书以策彦周良(1501-1579)的《初渡集》为中心,一并结合其他遣明使的记录,透过他们的视角对明朝的政治现象,如围绕使臣接待体现出的嘉靖年间帝国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国家制度,如明朝的海防制度、驿传制度、朝贡制度等;社会生活,如经由士大夫文人与使节的交往而反映出的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的风貌;精神信仰,如日本使节记载的分布于朝贡沿线的宗教设施所折射出的嘉靖年间的宗教信仰状况等做了分析。
这一研究既可以说是从交流史的角度对以往关于明朝制度史、社会史、宗教史的研究的补充,同时也是通过遣明使的活动本身去考察当时的中日文化交流。与依靠书籍的流通而建立的文化交流不同,由遣明使记录所反映的文化交流是一种直接的、建立在人与人的接触之上的交流。因此,遣明使所理解的中国,不同于日本国内其他人群基于各种文献记载所理解的中国,甚至不同于他们来到中国之前所理解的中国。遣明使对于中国的直接观感以及这种观感通过他们的文学和绘画作品向日本国内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日本国内传统的中国认识。这是一个日本室町至战国时代语境中的中国形象的塑造过程,反映出15、16世纪的日本知识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