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其他方向

出土资料/传世文献

包括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整理、辑佚、校勘、注释、考订与阐释,以及相关的研究。


2007年立项的项目


1 清代经学思想研究与经学文献整理 (已结项)
陈居渊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清代的经学思想,是在回归《六经》的价值取向下,经历了一个否定式或颠覆性的批评结构。即由否定明代官方裁定的《五经四书大全》、《四书集注》,破除朱子功令之学对经典解释的权威,从而恢复了已被颠覆了的宋、元经注的经典价值和经典地位。同时,又以抄录与纂辑的方式,重新整合宋、元经注,接续了宋、元以来所中断了的经典注疏传统。最后又因宋、元经注参入禅佛思想而缺乏客观文献依据,于是反过来埋葬原先崇尚的宋、元经注的诠释传统,重新回归汉唐的注疏传统,显示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经学理念在清代的复活。


2 汉唐文学与文献论考 (已结项)
陈尚君 复旦大学中文系

唐前诗的总汇,始于明代冯惟讷《古诗纪》,近人丁福保改编为《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因不注文献来源,评价不高。逯欽立先生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此书辑纂,到六十年代加工定稿。学界评价逯书具有取材广博、资料翔实、异文齐备、考订精审、编排得宜等五大优点,曾获得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为最近二十五年来唐前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该书缺憾,今人已经从句读、校勘、编排、辑逸、误收以及作者小传等方面,作了大量分析和订正。一是体例未善,已定体例也未贯彻始终。二是漏收误收仍多。三是出处称引未备,校勘差误较多。


3 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
朱维铮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主要围绕晚清民初时期,辑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中国人文学者的代表性论著,以期展现中国学术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异过程。遴选的学者和论著,着眼于学说有新意,有己见,在思想的、文化的或政治的领域,发生过深远的影响。结集则不拘一格,以专题为主,每种或收一人一书,或辑一人多篇,或合不同作者的同题论著为一编。



古文化新解释
提倡用新资料、新角度和新思路,对古代中国社会、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经学各个领域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评价。


2007年立项的项目

1 东亚汉文学与“唐宋转型论” (已结项)
王水照 复旦大学中文系

东亚汉文学发展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其特殊性,它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语言区域,采用同一种书面语作为文学语言,它们既有相同的文本源头,又有一段相当长的同步伴生式发展过程。周边国家汉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既有相同的文学典范,又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中国文学发展中出现的精华。它与欧洲长期以拉丁文为书面文学语言既有相似性,又有所区别,即不仅共源,而且还共生。中国古典文学与周边汉文学发展是文化输出与文化选择的关系。从选择者角度研究输出主体的特色,往往能发现唐宋文学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以唐宋转型为背景研究东亚汉文学中心偶像的变化,以他者的眼光说明唐宋转型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即可具体考察东亚文学内在的文化基因,分析汉文学所包含的相同、相近及相通的文化心理。


2 明末清初“功过格”运动的思想研究 (已结项)
吴  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所谓“功过格”,原是一种记录日常行为善恶的手册,又称“劝善书”或“戒律书”。它发源于宋代、兴起于晚明而盛行于清代,直至上世纪初叶,仍然在一部分地区流行。从时间上说,从12世纪开始出现,直到20世纪初,几乎与宋元明清这段历史时期相重叠。它作为一种道德劝善书,在民间社会以及士人阶层都曾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可以说,功过格的出现及其流行反映了近世以来中国社会在“德治”问题上经历了一场新的思想运动,儒家说教与佛道二教的密切合作是这场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另一方面功过格所反映的一些思想观念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乃至道德行为的判断方式。


3 道学思潮中的经典诠释:两宋经学问题研究
徐洪兴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学术界对道学的研究虽然已相当深入,但往往把之从传统经学中剥离出来,而仅仅以源于西方的“哲学”作为取舍的标准,纯从概念、范畴或命题间的关系立论,这在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者中颇为普遍。假途于哲学进入两宋的道学固然不失为一法,但哲学并不能代替经学,因此其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4 明代朱子学与朝鲜性理学—罗钦顺哲学思想为中心
洪  军 复旦韩国研究中心

通过对罗钦顺思想的全面而深入分析来探讨其思想对韩国性理学发展所起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罗钦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而且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韩朱子学之间的同与异。研究的目的,就是试图探讨朱子学在其发展和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



近世中国转型研究

主要考察古代中国社会、文学、历史、宗教、哲学各方面,经由什么途径转化为现代,并考察这一过程在中国的意义和后果。


2007年立项的项目


1 比较诗学:经学与中国解释学思想的现代研究 (已结项)
杨乃乔 复旦大学中文系

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圣学,儒家经典和世界上其它文化体系中的经典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等有着道德信仰与权力话语上的共通之处。经学作为中国历代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历代经学大师在其对儒家经典解释的传、注、疏、正义与笺中满注着丰富的解释学思想,因此经学构成了中国解释学的主体部分。


2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笺说
傅  杰 复旦大学中文系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章氏一生作过多次国学演讲,而以晚年在苏州国学讲习班的演讲最为系统全面,已纪录流传者有《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该书涉及的人物、书名、典实甚多,即使对一般文史研究者,也不是全无障碍的,如论音韵流变、经学接受等部分颇为专门,应为笺注以扫除阅读中的疑难;章氏的学术观点颇为复杂多变,有精确不刊者,也有一时兴到之论乃至过时之论,应为评说以眀是非。这既是章太炎研究的深化,也可对文史研究者提供的一种值得注目的资料。


3 《沈曾植全集》
许全胜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840年以后的清代晚期,传统学术经过二百年来的嬗变,并在西方近代思想的鼓舞之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有些学者在承继清初、乾嘉、道咸以来学术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新的学术领域,为近代学术新范式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这方面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则要以沈曾植为代表,他作为一代学术宗师,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中极具有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