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

第三辑《鼎和五味》

第三辑《鼎和五味》



这是“复旦文史讲堂”的第三辑,收录的是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半年间,复旦文史研究院举办的十场讲座的全记录。这十一次讲座,讲者来自日本、美国、德国、波兰、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和大陆,内容有历史和文学、地理与思想,也有语言与艺术,风格不仅有庄有谐,连使用的语言,也有东有西。

复旦文史讲堂希望自己是一个学术平台,“学术平台”首先当然得“学术”,正如前一辑的序文中我所说的,作为研究专门学问的机构,我们办的讲座始终以“提升学术水准,开拓研究视野,提供前沿信息”为宗旨,即使被人认为门径稍窄,门槛偏高,我们也不想为了效果而改变初衷;其次则是“平台”,平台仿佛舞台,舞台虽只是一个,却可以演交响乐,也可以唱京剧或跳芭蕾。只要是学术的,我们便不专主一家,在历史、文学和思想领域,不分中外,不分新旧,都在欢迎之列。因此,这里既有关于日本“唐宋变革”与王权论的讨论,也有关于国家意识形态政策与中欧艺术的回顾,既有宋代词学吟唱的观察体验,也有五四文学中男女关系的象征的学理讨论。当讲者妙语连珠地讲到文学语言的时候,当然气氛热烈,不过在关于徐光启的理学和关于傅斯年、陈寅恪史学的演讲时,尽管事涉史料甚至考据,也同样得到关注,话题具体到如许地山的藏书,或者宏观到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听众也一样热烈。所以,我们按照惯例,把叩问和应答、提示和回响,一字不漏地统统记下来,让“记录”真正地还原成“现场”。

古人说,鼎是调和五味之宝器,当今提倡学术与观念的多元和开放,我们这个小小的文史讲堂,也私下里希望成为“鼎”,“鼎和五味”,便不嫌青菜萝卜之易得,也不重鱼翅海参之珍贵,期待的是八珍成列,五味杂陈。当然我们也知道,尽管五味需要调和,但也绝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它们烩成一锅,学术毕竟还是学术,它需要色彩各异,视角不同。


201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