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九镇、明朝九边,是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嘉靖二十一年,《皇明九边考》称其为“九边重镇”。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是指日本自1912年桂内阁总辞至1932年犬养毅遭暗杀的20年间,所推行之符合现代民主的政治体制及政策,由于大部分时间落在大正时代内而得名。
亦称君权神授,或作天授君权(Divine right of kings),它是古代以宗教来主导政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做法。即指自己是天命派遣,于凡间管治世人,它是天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人民只可遵从君主的指示去做,不能反抗。这个说法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
足利义满(1358年-1408年),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明德三年(1392年)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成为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缔造者。在经济方面除繁荣本国商品经济外,努力发展明日贸易。应永八年(1401年),遣使祖阿与肥富赴明,在国书中奉明正朔,称臣纳贡,建立明日贸易关系。明成祖即位后,确立勘合贸易的明日官方贸易关系。 这种贸易关系继续近一个半世纪之久。
大名是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诸侯。由比较大的名主一词转变而来,所谓名主就是某些土地或庄园的领主。土地或庄园的领主为了保护家园,大多拥有其所属武力,一般称之为武士,规模越大,进而成为统领一国的领主,即谓大名。
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狭义上指清朝雍正时期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的改革。
吴简,即三国吴简,现收藏于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数量有十几万枚,它们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吴国的档案资料。1996年10月,建筑工人在长沙走马楼一处工地的古井内,意外发现了大量的简牍。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下面露出一束束棕灰色或深褐色的竹木简,它们纵横交错,数量惊人。
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延历寺是位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坂本本町的一个寺院。延历四年(785)七月,传教大师最澄登比叡山结草庵,修道业。七年,创根本中堂,安置自作的药师佛像,名比叡山寺,后改号一乘止观院,此即本寺的滥觞。不少名僧出身该寺,有“日本佛教之母山”的美称。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炉山镇大田村行政村,位于镇城西北13公里。辖境东抵大风洞乡,西靠白腊村,南连五里桥村和伟勇村,北邻良田村。苗、汉、木佬聚居,公办完小、卫生院、烟叶收购站等单位设在境内。有铁、重晶石矿,通简易公路。辖自然寨。
阳明洞,一个小岩洞,位于中国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城东栖霞山上,为王学(阳明学)圣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任兵部主事的明朝大儒王守仁(即王阳明)因触怒宦官权臣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谪为龙场驿丞,时龙场(即现今之修文县城)地处偏远,少有人烟。王守仁于正德三年(1508年)始居于此洞,凡三年。
《明儒学案》是清代黄宗羲创作的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当廷反对大宦官刘瑾专权,被刘瑾陷害,廷杖四十,谪贬作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位于贵阳西北约七十里(今修文县),当时为蛮荒之地。
王守仁一路躲避刘瑾的陷害追杀,不远万里到中国西南部山区赴任。当时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处于困境的王守仁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会,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之本源,世上的一切都由“心”推演得来,受“心”的支配。
王守仁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成果,在贵州当地大兴讲学,史称王守仁此段时间内(一般认为集中于公元1508年)的思想活动作“龙场悟道”。名言“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便出自这一时期。
“得君行道”,指的是士大夫得到皇帝支持,实行他的理想;“觉民兴道”,指的是启发民众的良知良能,来实现儒家士大夫的理想。
《九刑》传说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共分9篇。九刑基本沿袭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劓、剕、宫、大辟共五刑),又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称以上的九种刑罚为为西周的九刑。西周,出现“九刑”,或认为是周公所作“刑书九篇”,或认为是墨、劓、宫、刖、杀、流、赎、鞭、扑九种刑罚。其中“流刑”是指把犯人遣送到边远地方服劳役的刑罚。
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平定。
指明朝中期的一系列广西、广东瑶族、侗族民变 。明朝政府曾三次派兵征讨平定叛乱,分别是成化元年的右佥都御史韩雍、嘉靖七年的新建伯兵部尚书王守仁、嘉靖十八年的兵部侍郎蔡经。
“候”(古代作サモラフ、サブラフ等)一词本意是服侍贵人,平安时代成为“有”或“在”(居り)的谦让语,后来又转为表示丁宁的助动词。镰仓时代日本开始普遍在官方文书中使用文言文。到了江户时代,候文成为日本最常用的文语体。
明治维新以降,候文的地位开始被官方汉文训读体、民间口语体取代。二战结束之后,日本官方文书一律采口语体,彻底废除了候文及汉文训读体。
公元15世纪以前,韩语文以汉字为表记方法。由于韩语与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使用全汉字记录韩语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加之东亚智识阶层通习之汉文言文极不一致,一般百姓不易学习,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为了解决朝鲜底层百姓书写文字的问题,朝鲜世宗于1443年组织一批学者创造了适合标记朝鲜语音的文字体系——谚文。这些文字当时被称作“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1940年发现的《训民正音解例本制字解》(发行于朝鲜世宗28年,1446年)宣称谚文的辅音与元音是根据人的口腔构造、中国古来的天地人思想以及阴阳学说而创制出来的。
通过瓦罐将米饭或其他食材焖熟的一种烹饪形式:将当年油质粳米淘净,加入精盐、味精拌匀,加适量清水没过米然装入特制小陶罐内焖煮(下米前在陶罐内壁均匀涂抹一层猪油),待水开至水分渐干将腊肉片排放在米饭表面,改为微火煨焖。1960年代,粮食不够吃,便用陶罐蒸米饭或包谷饭,按照定量不同,每人给多少不同的一罐。
又称礃子面,是坑道施工中的一个术语。即开挖坑道(采煤、采矿或隧道工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工作面。
部分内容转自:公众号“十三邀”
视频来源: 腾讯新闻《十三邀》S06E07 许知远×葛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