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夏令营活动简介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文史研究院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旨在促进中国高校历史学专业优秀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全国优秀大学生对复旦大学的了解和认识,并对有意以推荐免试方式报考本系硕士研究生和直接攻读博士生的优秀大学生进行预选拔。
凡有意申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文史研究院2023年度推荐免试研究生者,包括复旦大学本校生源在内,均需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并取得“优秀营员”资格。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是我系预选拔推免生的主要渠道,本年度原则上仅通过“夏令营活动”进行推免生预选拔。但会根据实际生源情况有所调整,如有需要,将于下半年再次进行推免生预选拔,届时将另行通知。
二、报名时间
2022年5月1日9:00-5月31日17:00
三、报名条件
1.全国各高等学校历史学及相关专业202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有意选择文史研究院“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及“中国思想文化史”方向的学生,亦可来自艺术学、中国语言和文学等相关专业。其他非历史学专业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史学基础或者辅修过相关课程。
2.学习成绩优秀,史学基本功扎实,达到所在高校推荐免试生资格要求。
3.有志于进一步从事历史学的专业学习,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潜力。
4.英语水平良好,申请中国史专业者应具备较好的古汉语基础。
5.遵纪守法,严守学术道德规范。
四、报名材料
1.近期正面免冠彩色证件照片,电子版JPG格式,150×200像素,大小500K以内。
2.本科阶段历年成绩单(须加盖教务处或院系公章)和专业排名证明(若有,须加盖院系公章),JPG或PDF格式。
3.外语水平证明,如CET四级、CET六级、雅思、托福、专业外语成绩等。
4.能体现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学术论文至少1篇(供之后评审、发表和交流用)。
5.两名历史学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书面推荐信(需留有推荐者联系电话)。
6.其他有关证明材料(获奖证书、发表论文、出版物或其他原创性工作)。
五、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
登录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网(www.gsao.fudan.edu.cn),通过“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中的“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进行网上报名。
2.电子材料寄送说明(不需要再寄送纸质文本)
考生完成网上报名后,应将《复旦大学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活动申请表》打印版、成绩单和专业排名证明、外语水平证书、学术代表作、推荐信及其他证明材料的所有pdf版本打包通过邮件发送至此邮箱fdlslvyz@163.com。注意:1.报名材料均需转化为PDF文件格式,全部文件打包成一个文件夹并压缩,以附件形式发送,附件命名为:报考专业+学生姓名。2、截止时间:6月10日21点前。3、邮件主题:2022夏令营+专业+所在学校+姓名。
六、计划营员人数
计划营员人数约70名,实际入营人数将根据报名情况适当调整。
七、营员遴选结果通知
营员遴选结果可在6月25日前通过我校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查询。营员名单将在我系网站公布。
八、夏令营活动安排
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本次夏令营活动仍在线上进行,具体日程安排如下(暂定,实际日程以届时通知为准):
7月6日,校史、系史介绍与营员交流;
7月7日,营员代表作汇报,每人12分钟,然后老师点评、营员回应;
7月8日,优秀营员评选。
九、优秀营员评选实施细则
1.按专业方向成立4个优秀营员评选小组:中国古代史(含历史文献学)、中国近现代史(含专门史、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世界史、文史研究院(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研究及中国思想文化史两个方向)。各组均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及外语水平较高的人员参与评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
2.评选考核内容包括所报考专业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外国语水平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等。
3.评选考核采用在线面试方式,通过“复旦大学研究生招生在线面试平台”或腾讯会议平台进行。
评选考核时间:暂定7月8日,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 20 分钟,全程录音录像。
4.本次评选考察会特别重视对营员史学基本功(如古文、专业外语和书写能力等)与基本史实掌握情况的考察。考核成绩中,专业知识面试成绩占70%,外国语面试成绩占30%。专家小组成员对每位营员的面试表现独立评分,在此基础上计算总评分,在小组内依总评分从高到低确定优秀营员人选。评选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评为优秀营员。
5.评选考核结果将在面试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复旦大学研究生报考服务系统发布。
6.夏令营优秀营员评选其他相关要求,参照《复旦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办法》执行。
推免生拟录取名单以学校公示为准。
十、咨询方式和监督申诉渠道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904办公室
联系电话:021-55664045
E-mail:fdlslvyz@163.com
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建议通过邮件进行咨询。
本《活动通知》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未列事项参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负责解释。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文史研究院
2022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