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我院博士生安洙英获2021 DHST(Dissertation Prize)论文奖

1.  奖项介绍

国际科学技术史与哲学联合会科学技术史司(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IUHPST/DHST)起源于国际科学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History of Science),该委员会由科学史学家在1928年奥斯陆上成立。(http://dhstweb.org/

2005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发起,IUHPST/DHST每两年举办一次论文竞赛,并向杰出的博士论文颁发DHST论文奖(DHST Dissertation Prize)。多达三位青年科技史学家因他们近两年之间完成并提交的博士论文而被授予该奖。虽然该奖项仅限于科学、技术或医学史领域,但它并不限于特定主题类别。评审委员会由DHST理事会成员和著名的学科专家组成,致力于保持涵盖广泛的学科、地理区域、年代和文明(包括非洲、北美、南美、亚洲、伊斯兰、西方和古代文明等)。

今年,该委员会甄选了三篇论文并且授予第六届DHST论文奖,这些论文于20217月在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发表。

2.  论文题目及摘要

题目:

十八、十九世纪中国药材知识的跨文化互动研究——以知识的多样与连接为视角

Intercultural Transf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Knowledge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Toward a Global History of Natural Knowledge

摘要:

不同文化、地域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对人类知识史而言意义深远,本文旨在从不同的文本和物质的流动中审视“知识创造”的特点。具体而言,即设想一个多中心的世界、把握其多样性和连接性,探讨不同的区域、经济社会条件和语言背景下发生的跨国文化互动如何影响自然知识的形成。作为这一思路的实践场所,笔者将比较本草学及中国药材在朝鲜、日本乃至英国的接受与变调。通过数种植物及天然药材,以及作为载体的标本、材料、书籍等,笔者将渐次论及西方植物学、博物学、药材学(Materia Medica)以及东亚的本草学和博物学等,从而触及药材知识的流动过程与生产方式。十八、十九世纪的世界应当是一幅多中心的图景——其中“科学”是在许多地方分别形成的众多产物之一。这一时期的英国、朝鲜、日本作为经济、政治、社会条件各不相同的地理中心,正在通过与中国的本草知识交流,生产属于自己的知识。微观层面上,便是形形色色的个人在事物和文本位移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并确保它的可靠性。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个章节,探讨十九世纪的英国科学家丹尼尔·汉璧礼对中国药材的研究;下篇两个章节,叙说十八、十九世纪朝鲜与日本的情况。上篇的第一章将以“标本”和“信息”为中心,探讨汉璧礼如何通过人际网络联系来华传教士、政府人员等,并指导他们收集标本或植物图,将之运输到伦敦他自己的研究室。第二章的重点是“名称”,考察汉璧礼对药材名称的翻译、识别和排列,阐明他如何依靠在华通讯员、伦敦汉学家以及前代欧洲著述收集植物在不同语言中的名称。第三章围绕“文本”,将揭示汉璧礼如何阅读、翻译、解释、编辑和选用中国文献。笔者将十九世纪英国的“科学”视为一个不断演变的社交场所,从而阐明十九世纪西方科学的转变过程是与中英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交织在一起的。

下篇的焦点则转入东亚,介绍朝鲜与日本的药材调查情况。第四章介绍十九世纪初期的《林园经济志》,阐明该书作为一部“为日常生活而编的百科全书”,如何吸取并改编《本草纲目》等中国文献,从而适应朝鲜本地情况。笔者将以此书的编排和征引方式为中心,阐述在朝鲜后期实学影响下产生的名物学和类书是如何对中国知识进行本土化的。第五章则以十八世纪初日本人在朝鲜的药材调查为重点,重温这一时代日本本草学研究发展的特点。可以说,日本人采取了与英国博物学者类似的工作方式,也就是重视实物、重视描绘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欧洲与东亚的药材知识始于同样的研究意识,即发挥知识的实用性;而且都将自然事物的“名称”和“分类”视为提纲挈领的关键线素,但最后却发展出了大不相同的学术范式。对此,本文以传统与创新、普遍性与地方性、文本与物质、外来性与自我性等维度考察那些不同之处,揭示东亚和欧洲之间在学术范式上的分歧,从而重新思考这些特定的“范式”从何而来,并重新评价“科学”的核心要素。笔者将承袭那些将科学定义为共同的实践、修辞和框架的“集体行为”的观点,考察跨越多个空间的网络如何塑造新的知识权威,最终使得“经验知识”取代“文献知识”。总而言之,以重视经验知识概括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转变与成型,依然有失公允。本文重现十九世纪英国“科学”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交往形式”的形成,并对此进行相对化,正是要揭示这一点。

3 个人简介

安洙英(An, Sooyoung),在韩国首尔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国际学硕士学位(攻读中国地域学)。同一年进入中国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2020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文化的全球史,侧重18—19世纪英国博物学、药材知识的跨文化流动以及本草知识的东西比较。20181月至6月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及华威大学访问。在《复旦学报》、Notes and Records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发布时间: 2021/08/31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