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我院研究员董少新、博士后陈妤姝等赴广州进行学术考察

2020年7月8日至15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董少新研究员带领博士后陈妤姝和博士生胡涵菡前往广州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考察。此次考察主要围绕明清时期广州口岸外销工艺品史、海洋贸易史等主题开展,尤其考察了广州彩瓷的生产、外销、审美和工艺传承。一周的时间里,我们重点走访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十三行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广州莲花陶瓷实业有限公司、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和黄埔古港等地,考察文物与古迹,并与广东学界、馆藏单位开展了广泛交流。

8日下午抵达广州后,我们参观了有着百年历史的沙面建筑群。1856年英法联军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年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使330亩的沙面成为英、法租借地。沙面建有上百座欧洲风格建筑,包括最具特色的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券廊式、哥特式及中西合璧式风格,既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建筑群,也是我国近代史与租界史的一个缩影。

广州博物馆是我们此行参观考察的第一家文博单位,其成立于1929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也是华南地区首座公立博物馆。9日上午我们一行人前往参观了广州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海贸遗珍——1820世纪广州外销艺术品”,副馆长曾玲玲女士向我们介绍了1820世纪从广州出口的外销瓷、外销画、牙雕、广绣等传统工艺品的历史背景和审美特点;随后,我们参观了“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该展览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广州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郑州博物馆五家单位主办,德国陶瓷博物馆、梅森瓷器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等单位协办,此次在广州博物馆的亮相是该展览巡展的第三站。展览以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欣赏、模仿和融合、创新为主线,再现了中国瓷器、德国瓷器与日本瓷器间互动与交融,讲述了瓷器作为东西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物质载体,如何见证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碰撞与融合的历史。

广彩贴花开光人物纹双螭耳扁瓶 乾隆朝 广州博物馆藏

9日下午我们参观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该馆设于广东著名的历史古建筑陈家祠堂中,该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落成于光绪二十年,是广东地区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岭南祠堂式建筑。整座建筑仿佛也是一座集岭南民间装饰艺术之大成的艺术宝库,巧妙运用了各种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等工艺,雕刻和描绘出各式各样蕴含着吉祥寓意的图案和纹饰。黄海妍馆长先带我们参观了馆内常设展,然后从库房中取出数件广东珐琅、广东木雕、广州彩瓷、外销扇等工艺品,为我们一一解说广东民间装饰艺术的审美风格。

画珐琅缠枝花开光绘西洋画双耳瓶  乾隆朝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10日我们前往广东省博物馆拜访黄静主任。黄主任为我们详细讲解了数件清代广彩瓷纹饰的来源和特点、广彩的订销过程、不同市场对广彩的工艺、用料和审美设计的影响等,详尽介绍了广彩中常用颜料“西红”的来龙去脉,尤其对一件绘有十三行建筑的广彩潘趣大碗和一件绘有耶稣受难图像的青花瓷罐做了详细解读。我们也参观了该馆常设展厅,重点参观了馆内的“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和“馆藏历代陶瓷展览”等,考察广东地区不同媒材的手工艺品间在装饰纹样上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耶稣受难纹青花罐  康熙朝  广东省博物馆藏

711 日,我们与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华南农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殷小平一同前往位于番禺的广州莲花陶瓷生产工厂参观考察,拜访国家级非遗广彩传承人陈文敏先生。陈先生从事广彩工艺三十八年,对广彩艺术创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广彩早期的历史和发展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他认为,广彩实际的创烧年代应该上溯至康熙甚至更早。陈先生现场为我们介绍广彩的四种形态,分别是青花加彩瓷、订烧瓷、积金彩瓷以及岭南画派瓷,为我们梳理了广彩的风格类型和历史发展脉络。

与陈文敏先生合影

712日我们参观了十三行博物馆,副馆长章荣玲女士向我们介绍了馆内收藏的精美藏品和十三行的历史故事。馆内常设展览有“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和“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十三行时期文物专室陈列展”,以图片、实物、文献等多种形式展现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辉煌历史。陈列的藏品主要为清代广东地区外销工艺品,包括广式外销家具、漆器、银器、外销瓷、外销画、象牙雕、广绣和铜胎画珐琅等,纹饰题材广泛,造型生动,为研究十三行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材料和依据。

晚清广绣服饰  十三行博物馆藏

713日上午,应李庆新所长邀请,我们前往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与该所研究人员座谈,广州市社科联郭德炎副主席参加了座谈。李庆新和董少新分别介绍了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随后,大家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海洋考古”和“广东沿海贸易”等议题进行学术交流,讨论了海洋史研究的对象、内容与方法。双方也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

与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学者座谈

714日,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章文钦先生带领我们考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黄埔古港,一睹曾经繁盛一时的港口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变迁。黄埔古港曾是外洋船舶的指定下锚地,对于大多数远道而来的外国商人而言,黄埔是他们在中国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不少清代留下的外销画中窥见它昔日的风貌。黄埔古村文化传承促进会会长杨梅女士带我们参观了黄埔古港博物馆和古村落。长期的中外贸易对该村的经济形态、民俗和文化产生深刻影响。黄埔古村人才辈出,清代著名十三行行商梁经国(1761-1837)便出生于此,其后代有梁同新、梁肇煌、梁肇晋三位进士、北美华侨教育的开山鼻祖梁庆桂、 十三行研究专家梁嘉彬、著名学者梁方仲、梁承邺等。

与章文钦先生考察黄浦古港

一周的参观、考察和交流加深了我们对广东外销工艺品的认识。曾经风靡欧洲一时的广东外销艺术品不仅体现古代工匠智慧和匠心,也是中外经济、文化和艺术交流的物证。研究广东外销工艺品,不能忽视对实物的观察,也不能局限于器物本身,还应将其放在中外贸易史、文化交流史和东西方社会史等脉络中,广泛发掘和利用中外文献、图像和实物资料,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完整的认识。

我们此行还拜访了中山大学历史系蔡鸿生先生和林悟殊先生,并与中大历史系江滢河、中文系郭丽娜、哲学系梅谦立,暨南大学历史系张廷茂、张小贵等学者开展了学术交流。

此外,广州各馆藏单位和学者还赠予我们一批学术著作和图录,主要包括:

徐松石:《基督教与中国文化》,香港浸信会出版社,1984年。

徐松石:《民族学研究著作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庆新主编:《学海扬帆一甲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成立六十周年》,科学出版社,2019年。

李庆新主编:《韦庆远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科学出版社,2019年。

李庆新、胡波主编:《东亚海域交流与南中国海洋开发》(上下册),科学出版社,2017年。

张廷茂:《清代中叶澳门华人社会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9年。

张廷茂编译:《澳门历史文献辑译》(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

张廷茂编译:《澳门历史文献辑译》(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主编:《西学东渐研究》第八辑《广州与明清的中外文化交流》,商务印书馆,2019年。

梅谦立、谭杰、田书峰编注,高一志原著:《修身西学今注》,商务印书馆,2019年。

梅谦立:《从邂逅到相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编:《扇子上的东方与西方:18-19世纪的中西成扇》,文物出版社,2017年。

广州博物馆编:《匠心神巧:清代广作历史及工艺传承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编:《广州十三行博物馆》,2019年。

李黎主编:《广州彩瓷鉴赏》,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

广东省博物馆编:《重彩华章:广彩瓷器300年精华展》,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

广东省博物馆等编:《大海道:“南海I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岭南美术出版社,2019年。

 

胡涵菡整理

 


发布时间: 2020/08/31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