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第八届“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综述

 

 

2018623日至72日,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八届“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研修班共录取学员34名,分别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等沪内高校及台湾明道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首尔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亚利桑那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莱斯大学以及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土耳其安卡拉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国外大学。学员们的专业则基本涵盖了历史、宗教、考古、艺术与文学等领域。研修班共六名授课教师,包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塚本麿充教授(Tsukamoto Maromitsu)、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叶文心(Yeh Wen-hsin)教授、普林斯顿大学的艾尔曼教授(Benjamin A. Elman)、日本神奈川大学铃木阳一教授(Suzuki Yoichi)、德国哥廷根大学施耐德教授(Axel Schneider)和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

623日下午3时,开班仪式和师生见面会在光华楼西主楼2801报告厅举行。首先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院长李星明研究员为暑期班开班致辞,李老师对参加本次研修班的老师和学员表示欢迎,他介绍了各位授课老师和暑期研修班的安排。接着艾尔曼教授、大木康教授和葛兆光教授分别发言,回顾了他们参与暑期研修班的历程,并对本次活动提出了期许和展望。艾尔曼教授已经是第八次来到夏季研修班,他强调研修班的主角是同学们,同学们要相互交换意见,也要毫无保留地与老师讨论。大木康教授认为同学们都很积极,老师和学生们都有很高的热情,每一次课程也给他很大的收获。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也希望继续把研修班办下去。葛兆光教授希望暑期研修班能成为大家形成认同、互相帮助的群体,研修班课程未必与每一位学员的专业完全吻合,但希望同学们多聆听其他领域、专业在做些什么,用了哪些方法,多比较不同国家、专业的老师他们的差异和兴趣在何处,这种差异又为何会出现,这是他对研修班的寄望。

 

随后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廖剑岚老师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相关资源的基本情况和使用方法,并对与文史研究密切相关的数据库做了针对性讲解,解答了大家关于资料检索、文献整理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大家充分使用复旦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也便于同学们撰写研修班报告。最后,学员进行自我介绍。

 

624日的课程由李星明研究员主持,主题是艺术史和文化史。上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塚本麿充为大家讲授“近代日本中国书画收藏的形成”。他提示我们日本所收藏的中国书画,其物品本身经历了某种变化。针对这些艺术品的研究,可能会发现,艺术史研究常用的作为方法的风格史研究法会失效,日本对于中国书画的改变体现在鉴赏空间、构图、剪裁等各个方面。装裱方式的改变是为了适应日本人的生活空间,构图和剪裁的变化也与日本政治息息相关。正因为这些原因,研究中国绘画在日本的传播,既要留心中国绘画本身,也要思考日本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艺术史的研究,不是表现某个国家的审美和美感,而是追究“物”本身的丰富性。

 

下午,葛兆光教授为大家讲授“化生如何成熟——从各种苗蛮图说到中国民族史研究之问题”。结合他在苗疆生活的经历以及对民族史和图像资料的长期关注和研究,他介绍了自己对于苗族的种种疑问:苗族是不是一个民族?苗族的历史是如何被建构的?《皇舆全图》内部的空白、《苗疆全图》内部的长城都提示在《苗蛮图》背后隐藏着帝国话语。而清帝国对于苗疆的改土归流,也一直伴随着招抚、征服与杀戮。二十世纪初学者对于苗族史等民族史的关注其实伴随着一系列基本的预设,而这些基本预设成为当下民族史研究难以打破的瓶颈。

625日的课程由朱莉丽副研究员主持,主题是清代/德川时代东亚的交错。上午,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叶文心教授为大家讲授“绘制台湾——从十九世纪中期的一个船难说起”。叶文心教授以晚清台湾番俗图为切入点,描绘了同治六年三月到十月,由于美国船只罗寐号在南台湾外海触礁所引发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外交事件,把未进入清廷统治视野的台湾生番拉入了国际秩序之中。现代意义上对台湾的描述,以及各种关于台湾的知识在此事件之后大量出现。被认为是汉族/华夏民族的台湾生番经过历史变迁,成为台湾的“原住民”。这项研究不仅试图从一个多元视角进行描述和诠释,强调历史的偶然性,更希图将历史的空间背景放大,而不以时间为历史叙述的主轴。

下午,神奈川大学的铃木阳一教授为大家讲授“杭州西湖与日本的一个石碑:江户时代日中文化交流的一件小事”。铃木教授从十几年前访问津和野永明寺森林太郎(森鸥外)之墓说起,他发现这里与中国有关的艺术品非常丰富。这个时代,许多艺术品都由明朝人带来,且都与西湖有关,也代表了幕府时期的日本对明朝学习的意愿非常强。明亡后,日本文人的兴趣依然强烈,尤其重视杭州西湖。铃木教授认为金泽八景是有西湖十景和潇湘八景的糅合,而日本大名开始在自己的庭院制造西湖之景。这大概与日本文化对苏轼、白居易等文化符号的重视密不可分,也来自于《西湖佳话》等小说的形塑。

628日的课程由白若思副研究员主持,主题是前近代和近代中国的知识与观念。上午,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艾尔曼教授(Benjamin Elman)为大家讲授“旧题新解:明万历时务与科举策论”。这一课程的资料是艾尔曼教授在日本发现的《皇明策选》,这一策选反映了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的思想与社会状况,尤其关注万历一朝士子对于各类经典/历史问题的回答;这些考试分专题,各年不同,包括实务、边防、水利、经学、地方形势等等;这些士子大部分不是科举考场中的成功者,他们的思想和关注点往往勾勒了国家和社会的样貌,这也是此类试题最为重要的价值。

下午,哥廷根大学的施耐德教授(Axel Schneider)为大家讲授“中国近代关于进步观念的接受”。这一课程首先梳理了欧洲“历史”这一词的概念史,从古希腊时代作为道德标准、有重复性的“历史”,到现代的历史观既强调整体的普遍的历程,同时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偶然性和非连续性。施耐德教授进一步介绍了西方的进步观念和代表性人物。近代以来,福泽谕吉、梁启超和中国本土的达尔文主义者对“进步”观念的受容,以及这些观念对于中国传统理解方式的改变,这种“进步”观念导致了现代中国的紧张和某些反应。

课程之外,研修班还设置了实地考察。今年,研修班分别赴绍兴和松江进行了课程考察。

626日,师生一行参访了兰亭和鲁迅故居。兰亭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故园,有流觞曲水亭、右军祠以及历代碑刻等古迹,令人沉醉。鲁迅故居、三味书屋被绍兴黄酒、孔乙己等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所包围,虽然顶着烈日,师生们在参观过程中都很活跃。

627日,天气酷热难耐,师生们兵分两路,自愿选择登上会稽山参观大禹陵或是参访绍兴博物馆。会稽山底蕴深厚,历代都有文化遗存,最著名的就是大禹陵,相传是大禹的墓穴,有历代题记、碑刻和亭台。绍兴博物馆收藏了春秋早期一直到近代吴越地区所出土文物。展示的重点是早期文物,这些文物数量多,保存完好,造型精美。

629日,师生启程前往松江。上午参访了醉白池。醉白池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其中古迹众多,最著名的是云间邦彦画像,园中堂轩坊榭交错密布。接下来又乘车前往了松江东岳庙和博物馆。在东岳庙,师生们考察了道教地方仪式和民间信仰。

71日上午,学员们分成三组,在白若思、朱丽莉和李星明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在组内各自汇报了自己的课程报告,授课老师也参与其中,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同学表示意犹未尽。下午二点,研修班结业典礼正式开始,由李星明研究员主持。学员们畅谈了参加本次研修班的感想与收获,表达了对于主办方的感谢,也为研修班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叶文心教授、艾尔曼教授、葛兆光教授分别致辞,肯定了同学们在十天的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也鼓励大家今后继续钻研,相互启迪。最后,艾尔曼教授为每一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蔡纪风 整理)

 

 


 


发布时间: 2018/10/15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