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特聘教授、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吴玉贵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文献学、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著有《资治通鉴疑年录》《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唐书辑校》《突厥第二汗国汉文史料编年辑考》等,译有《中亚史纲要》与《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目前,他专注于对突厥汉文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在此次访谈中,他回顾了自己如何译出《撒马尔罕的金桃》这一中外关系史名著,并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做了深入而全面的介绍。
《上海书评》:想先从《撒马尔罕的金桃》这本书聊起。很多读者大概最早就是从这本书知道您的。您是怎么想到翻译这本书的呢?
吴玉贵:我做事情的想法都是很简单的,翻译这本书的动机也很简单——学习专业外语。我的研究生导师马雍先生说,想要治中亚史,外语很重要。他向我推荐汉布里(Gavin Hambly)的《中亚史》(Central Asia),说:你把这本书背下来,专业外语就没问题了。听了他的话,我真的开始背书了,背了两章多,大概六十来页,就背不下去了。我其实很不自信,一直觉得自己的专业外语不行。
1985年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听同事说起,1978年的时候,孙毓棠先生曾问我导师,能不能组织一些人把《撒马尔罕的金桃》翻译过来。我想,那我来试试看吧,正好练习一下专业外语。我跑到北京图书馆复印了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就这么开始翻译了。每天晚上译两个半小时,译了好几年。那个时候没互联网,不知道的东西只能满北京找图书馆查资料。我现在对人说我外语不好,人家都不相信,其实,我那本书与其说是译出来的,不如说是查出来的。当时我还不到四十,人也年轻,就多跑跑图书馆呗。
转载自《澎湃新闻·上海书评》,全文链接:newsDetail_forward_194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