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白若思副研究员新著《多面的目连:明清时期的宝卷》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白若思著:《多面的目连:明清时期的宝卷》(Many faces of Mulian: Precious scrolls of late imperial China)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2017。

中文提要

本书讨论目连救母故事在宝卷文学体裁里发展演变的过程,并特别注重宝卷讲唱表演的方面。 宝卷是带宗教色彩的中国讲唱文学的底本,此文学形式起源于宋元时代,盛行于明清两代,经过很长演变的过程,至今在中国存在。目前在一些地区农村仍然保留着宝卷讲唱的习俗。佛弟子目连(目犍连)从地狱里救出其母亲灵魂的故事起源于佛经,但是后来也出现在变文、戏曲、宝卷等俗文学体裁中。其中《目连救母出离地狱生天宝卷》(目前所见最早的抄本写于1372年)是现在所存的最早的宝卷体裁文献(以“宝卷”专词为题名)。虽然目连故事在宝卷体裁里很流行,并在宝卷演唱仪式里起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仍没有专门综合研究《目连宝卷》不同版本的专著。本书以这种研究为中心,同时试图解释宝卷文学的特点与其表演性质。

作者从不同角度来接触《目连宝卷》诸版本。他先收集了各种版本(包括明清时期的木刻版与抄本),其中不少藏在中国图书馆,但是也参考了藏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地少见的《目连宝卷》的文本。其中有一些版本仍未影印出版。作者一共收集了16种《目连宝卷》的版本(30几部刻本与抄本),但是因为书篇幅的限制,主要详细讨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五种版本:一种是14世纪的,两种17世纪的,两种19世纪的,对它们从故事内容与文学形式两种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以便指出每个时期宝卷文献的特点。另外,作者也比较了宝卷与其他更早的该题材文献,包括唐代变文、宋代伪经与明清时期的戏曲。本书也展示了晚期几种《目连宝卷》版本与不同地区地方戏的内容密切的关联。

在另一方面作者也使用了其在中国进行田野调查的资料。至今许多国内外宝卷的研究主要限于文本的分析,而作者曾经亲自到江苏省靖江市、张江港市、常熟市、昆山市、苏州市、无锡市等地收集宝卷相关的资料并观看宝卷的讲唱表演情况。本书主要探讨苏南两个地方宝卷讲唱的传统:长江北岸的靖江市与常熟市 “讲经”,其中《目连宝卷》站很重要的地位。通过与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与岷县的宝卷讲唱(即“念卷”)情况的比较,作者能证明《目连宝卷》仪式的功能。在这些地区仍有讲唱晚期《目连宝卷》不同的版本习俗,这种讲唱主旨是超度亡魂,宝卷讲唱往往成为民间的宗教仪式。
本书采用现代“口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理论来评价历代《目连宝卷》版本的文学特色,把这些文献在民间宗教信仰与讲唱文艺脉络化,能证明不同时期的宝卷结合了佛教“讲经说法”的意义,个别民间信仰的成分以及劝善、超度与驱邪几种功能,同时也在传统底层社会也具有一定娱乐的功能。本书注重能解释《目连宝卷》讲唱多种的社会功能。

图书目录下载:白若思-多面的目连目录.pdf

 


发布时间: 2018/03/16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