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白若思副研究员论文《中国艺术在俄国与俄国的中国风:17—18世纪中俄文化交流一隅》发表于《世界汉学》第1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引言
俄国人很早就开始接触中国艺术。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国艺术在俄国宫廷及贵族群体间风靡一时。18世纪,“中国风”(Chinese style)在俄国盛极一时——对于“中国风”,人们更熟知的是它的法语名字“中国风格”( Chinoiserie)以及对应的俄语翻译“中国时尚”( kitaischina)。此时的欧洲掀起了沉迷于中国艺术品的大潮,而俄国的“中国风”构成了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这一现象在俄国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从而与其他欧洲国家的类似风尚区别开来。
17—18世纪,中国艺术对俄国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其中的原因:那段时间刚好是俄国发展国力和扩张领土的阶段,强大的俄罗斯帝国呼之欲出。200年间,俄国在政治、科技以及文化方面创新频频。重要的是,俄国对中国艺术的兴趣既成为开拓中俄贸易陆路的原因之一,也最终促成了两国外交和贸易关系的正式建立。从另一角度而言,中国艺术也影响了18世纪俄国的装饰和绘画艺术的发展。本文将讨论的是中国艺术品在俄国风行的特征,及其对该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时至今日,对中国艺术品在俄国的流通及其影响做出的研究寥寥可数。那些研究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中国风”的成果往往对同一时期俄国的相关情况只字不提。而那些涉及俄国“中国风”的研究往往又没能正确把握它的历史。例如,在一部关于欧洲“中国风格”的雅科布森( Dawn Jacobson)权威研究(俄译本在2004年出版)中有这样一句话,“德国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 Ekaterina I)和叶卡捷琳娜二世( EkaterinaⅡ)使中国风在俄国的贵族群体间流行了起来”。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问题:首先,叶卡捷琳娜一世并不是德国人,而是属于立陶宛(和波兰)族裔。最重要的是第二点,俄国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在叶卡捷琳娜一世( 1684—1727)于1724年成为皇后之前就开始了。在中国学者近年的相关研究中,也没有谈到俄国对中国艺术的收藏和模仿。
在其他语种中,出现了一些重点讨论俄国之“中国时尚”的文章,但通常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分而视之。例如,英国学者玛格斯( Barbara Widenor Maggs)在自己的代表作中讨论了中俄交流在18世纪的俄国思想世界中所发挥的作用,但是对物质文化带来的影响着墨不多。俄国学者菲舍曼( Olga L.Fishman,1919—1986)在她的著作中主要讨论13—18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往来以及中国在欧洲的形象,也谈到了俄国“中国风格”的物质层面影响。她的学生将她未能完成的文稿进行整理,并在她过世后很久、也就是2003年出版。这本书的重要贡献在于成功地将俄国的“中国风格”作为欧洲整体潮流的一部分进行了分析。但是,菲舍曼采用的材料并不全面,这也成为该书未能完成的重要原因。例如,她注意到中国对俄国建筑的影响只在18世纪中期有所体现(位于圣彼得堡的斯莫尔尼[Smolny]大教堂的钟塔)。而我们现在可以确定,这种影响在18世纪的前期即已初见端倪(见下文)。最近,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萨摩伊罗夫( Nikolai A.Samoilov)教授也在中俄文化交流的语境中就中国艺术品的使用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他使用的材料极为有限,原因在于,他没有引用很多近来出自俄国艺术史家之手、介绍新发现艺术品的那些成果(见下文)。与此同时,在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中,他们简要介绍了中国艺术在俄国的历史和影响;然而,此类研究在材料范围和历史来源方面都非常有限。
如此说来,俄罗斯的本土研究也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该国的历史学家通过使用历史资料来研究中俄关系,而往往忽略了实物。同时,俄罗斯的艺术史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国内丰富的中国艺术收藏和中式建筑,特别是圣彼得堡附近的沙皇夏官建筑遗迹:彼得宫(Petrodvorets)、奥拉宁鲍姆宫( Oranienbaum)和沙皇村(Tsarskoe Selo)。这些生活在20世纪初期的学者——如亚历山大·伯努阿( Alexander N. Benua,1870—1960,著名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乌斯宾斯基(A.Uspenskii)和依可尼可夫(A.Ikonnikov) ——都将这些皇宫里中式的亭台楼阁看作是18世纪俄国自身宫殿艺术风格的展现(受到欧洲潮流的影响),而未将其放在中俄关系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同时,苏联时期的俄国艺术史家对中国的装饰性艺术着墨甚少,因为那时的大环境往往忽略这种艺术。20世纪后半叶,一些俄国艺术史家讨论了17—18世纪的皇宫内部装饰中采用的中国艺术品,以及它们在那一阶段的中俄贸易往来中所处的位置。然而,这些成果仍有缺陷,依然局限在既有资料的范围之内。我们可将2000年以来的俄罗斯本土研究按照研究方向分为两类:第一,为俄罗斯博物馆所藏的中国艺术品列出清单,依照俄国沙皇、贵族的珍藏品原件进行复原;第二,将那些和18世纪的俄国如何获取及使用中国艺术品情况相关的档案文件整理出版。在第一类中,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缅希科娃( M.L.Menshikova)、阿纳波娃( T.B. Arapova)和库德里亚夫采夫( T.VKudryavtseva)等来自圣彼得堡的艺术史家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同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在近几十年内举办的几次中国艺术展览有关。第二类中,我们应该留意博罗蒂娜( N.Yu.Bolotina)的研究。20世纪也出版了一些关于中国艺术在俄国的发展史的档案文件。尽管如此,仍然没有出现能够将实物证据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从而讨论俄国的中国艺术历史及其影响的综合性研究。本文拟通过使用多种材料对这个话题的主要方面进行探讨。
全文链接:中国艺术在俄国与俄国的中国风:17—18世纪中俄文化交流一隅.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