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文史讲堂(100)| 郑岩:何物“铁袈裟”?——一件作品,两种历史

 

 复旦文史讲堂(第100场)  

 

何物“铁袈裟”?——一件作品,两种历史

  

时间:2015年12月4日(周五)15:30-17:00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801报告厅

主持:邓菲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副研究员  

 

讲者简介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教授,曾任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副馆长,美国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访问学者、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汉唐美术史与美术考古,著有《逝者的面具》(2013)、《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2012)、《中国表情》(2004)、《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2002)、《安丘董家庄汉画像石墓》(1992)等,合译《礼仪中的美术》(两卷)、《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纪念碑性”》。

 

 

内容简介

 

  山东长清灵岩寺内保存的一块高达2.05米的铸铁,是“灵岩十二景”或“灵岩八景”之一,旧称“铁袈裟”,传为达摩或寺院开山始祖的遗物。围绕这件“作品”,讲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第一个角度类似于考古学,第二个角度大致属于文化史。前者论证“铁袈裟”实际上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所建永光堂内,以卢舍那为中心的一组铁像中力士的残块。后者讨论“铁袈裟”得名的背景及其意义的嬗变。讲者认为,“铁袈裟”一名是寺院内部为其利益而“再造圣物”的结果,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其“灵力”逐步消失。这两个角度的研究皆属于艺术史的范畴,因而讲者也特别注重观察“作品”本身在这两种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主办


发布时间: 2015/11/26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