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武军《阿胡拉·马兹达象征图像源流辨析》,《西域研究》2015年第2期,第92-112页,第140页,封三
阿胡拉·马兹达象征图像源流辨析
[内容提要]双翼日盘图像最早出现于古代埃及,经过赫梯、米坦尼、腓尼基、亚述文明的传播过渡,最终在米底亚王国落脚。双翼日盘作为阿胡拉·马兹达神的象征表现依次出现在米底亚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帕提亚王朝。萨珊、粟特的阿胡拉·马兹达象征图像出现了新变,形象单一。从波斯到粟特,再到中国,阿胡拉·马兹达象征图像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抽象化到具象化,从符号化到偶像化。双翼日盘及其他形式的阿胡拉·马兹达象征图像作为神权的象征与世俗王权的关系极其密切。
[关键词]阿胡拉·马兹达 琐罗亚斯德教 祆教 双翼日盘 埃及 波斯 粟特 宗教艺术
2.孙武军《图像与诗歌互证的胡腾舞审美意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94-99页
图像与诗歌互证的胡腾舞审美意蕴
[内容提要]胡腾舞是汉末至北齐期间传入中原的粟特舞蹈之一,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胡腾舞之所以能风靡中原,在于其具有三个方面的艺术特征和审美风格:雄健豪放的动作美和眉目传情的表情美;性感挺拔的人体美和妍彩奢华的服饰美;酣畅淋漓的醉意美和精湛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从图像学、文学研究视角出发,对胡腾舞的审美意蕴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胡腾舞 入华粟特人 审美意蕴 墓葬图像 雄健豪放
3.姚达兑《< 圣谕广训>和儒耶真理话语的碰撞》,载《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5期,页91-103。
《圣谕广训》和儒耶真理话语的碰撞
[内容提要]《圣谕广训》在有清两百余年间流传极广,同时出现了按期宣讲以及大量的衍生作品。其作始出于清初礼乐道统重建的需要。这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有自成体系的真理话语。一言蔽之即为:儒教孝道的普世真理。十九世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对《圣谕广训》非常关注,有不少不同语言的译本和评论文章。他们多是基于基督教真理话语系统,严厉地批评《圣谕》,进而攻击儒学。两种真理话语之大别,正是中西冲突和两教争讼不休的源头。
[关键词]《圣谕广训》 儒教 基督教 真理话语 新教传教士。
4.姚达兑《晚清传教士中国助手的认同问题》,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11期,页35-47。
晚清传教士中国助手的认同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意在揭示汉语基督教文献写作的过程中,中国文人作为文学的动能,其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以王韬为主轴,本文讨论了管小异、蒋敦复和王韬三位传教士助手,在1850-1860年间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管小异助裨治文译《大美联邦志略》,但却毅然拒绝助译《圣经》。蒋敦复助慕维廉译《大英国志》,但又暗自增删成另一版本,借之以攻驳西方政制及其背后的基督教。王韬则采取调适的策略,希求汇通儒耶。王韬在助译汉语基督教文献时,渗入了许多儒教的元素。三位作者是当时古文、诗词和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文化的动能,其认同的复杂性也影响了基督教文学的写作和解读。
[关键词]传教士的中国助手;王韬;蒋敦复;管小异
5.姚达兑《汉语基督教文学的研究视角》,刊《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页151-156。
6.姚达兑《“世界文学”在香港——哈佛世界文学研究所2014年暑校(香港城大)略记》,刊《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4期,页213-218。
7.朱文哲《塑造“新学生”:民初启蒙与商业中的< 学生杂志>》,《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塑造“新学生”:民初启蒙与商业中的《学生杂志》
[内容提要] 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顺应时代风向的变化,出版《学生杂志》,以塑造"新学生"为目的,专注学生的"课艺"问题,为中等学堂学生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商务印书馆在保持文化理想与追求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为自己赢得了大量学生读者和作者,也带动了商务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到时局以及商务自身文化立场的影响,杂志主办者和学生群体对清末以来学生群体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为启蒙者的杂志主办者对"新学生"形象的建构与作为"被启蒙者"的学生对自我的想象交互作用,共同形塑了这一"公共空间"中的学生面相,使之呈现出与清末学生群体不同的特征,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在学生群体中的碰撞与影响。
[关键词] 新学生 商务印书馆 公共空间 《学生杂志》 出版 新文化运动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14M561402)
8.朱文哲《符号、仪式与认同:民国时期的孔子诞辰纪念》,《天府新论》 2015年04期
符号、仪式与认同:民国时期的孔子诞辰纪念
[内容提要] 民国建立之后,政府采用阳历作为主导的计时体系,孔子诞辰纪念日也被纳入其中。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将孔子诞辰纪念日与"国历"推行结合起来,重新规定了孔子诞辰纪念日的仪式,注重阐释孔子学说与三民主义的密切联系,彰显了孔子诞辰纪念日与国民政府统治正当性建构的密切关联。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教师节与孔子诞辰纪念日合二为一,力图扩展传统思想资源的影响,进而强调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存亡的重要意义。在民国节庆体系的建构中,由于孔子诞辰纪念日具有强烈的政治功能与文化意义,因而其蜕变也呈现出与其他纪念日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阳历 孔子诞辰 教师节 南京国民政府 政治认同 文化认同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清末民初的时间观念与历史书写”(项目编号:2014M561402)阶段性成果
9.冯鸣阳《“帝国映射”与“崇儒教化”:南宋画院人物画政治功能的两种类型》,《艺术探索》,2015年第4期
“帝国映射”与“崇儒教化”:南宋画院人物画政治功能的两种类型
[内容提要] 南宋画院人物画政治功能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帝国映射”,是指用积极的政治宣传手段解决显而易见的帝位合法性、复国、君臣之道等问题,表现为有意识、有目的、持续的国家艺术政治策略,多由帝后大力倡导和亲自参与,是皇权统治的集中体现;另一种是“崇儒教化”,以儒家道统为立足点,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潜移默化地影响以士人阶层为代表的文化群体,主要体现在帝王以儒家的理念治理天下,迎合士人的社会文化心理。这两种不同的政治功能其实对应着宋代政治史的一个现象:帝王与士大夫共治。承载着特殊使命的南宋画院人物画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帝王们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的复杂政治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多借助儒家思想来推动社会的整体风貌改观。然而,不管是显性的“帝国映射”还是隐性的“崇儒教化”都是基于儒家推崇的一种价值观。
[关键词]南宋画院;人物画;政治功能;政治宣传;崇儒教化
10.冯鸣阳《从意象服饰到象征服饰::对< 点石斋画>中西洋女装的研究》,《艺术设计研究》,2015年第2期
从意象服饰到象征服饰::对< 点石斋画>中西洋女装的研究
[内容提要]《点石斋画报》以下简称《点》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石印画报。本文主要借用服饰的三个层次:实物服饰、意象服饰和象征服饰,以《点》中西方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分四个层次展开研究:第一,实物服饰—19 世纪末西方女装的发展史实;第二,意象服饰—考察《点》中女装的表现内容,并通过与同时期的绘画、照片作对比,总结《点》中表现西方女装的特殊图像语言;第三,《点》中处理西方女性服饰的特殊手法;第四,象征服饰—《点》中的西方女性服饰虽存在误读,但表明了晚清中国大众对西方女性的关注。同时,《点》中的西洋女装从视觉上启发了中国女性对穿着打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中国女性的着装观念起到了启蒙作用。
[关键词]《 点石斋画报》;西方女性;女装
11.冯鸣阳《宋画< 采薇图>中的人物形象》,《美术学报》,2015年第2期
宋画< 采薇图>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考察《采薇图》人物相关的问题,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画面中人谁为伯夷,谁为叔齐;第二,伯夷叔齐的头饰、衣裳、鞋履:第三,伯夷叔齐的容貌表情、手势、性格等。通过考察这三个方面,来透视李唐对于画中伯夷叔齐在时间、身份、地位上的定位,为我们更清晰地认知李唐为何要画此图打下基础。
[关键词]《采薇图》 服饰 人物画 宋画
12.陈铮《布鲁内莱斯基的窥视孔》,《艺术史与艺术考古》,2014年第2期
布鲁内莱斯基的窥视孔
[内容提要] 从马内蒂的记录来看,布鲁内莱斯基窥视孔故事里面有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尤其是呈正面的洗礼堂并不适合作为表现中心透视的例子。但一系列的实物证据表明在十五世纪二十年代,呈正面的洗礼堂确实已经出现在画家笔下中,其中的一位正与布鲁内莱斯基关系密切,而稍后阿尔贝蒂在意大利文版的《论绘画》序言里表示,这本书是献给布鲁内莱斯基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布鲁内莱斯基就是透视学的发明人。布鲁内莱斯基时代的画家对透视感兴趣并不是出于对视错觉的迷恋,而是基督教信仰,这可以解释为何从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发明短缩法发展到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建立透视理论,其间竟然隔了近两千年。或许,西方艺术完成质的一跃要归功于那些中世纪的神父,而并非贡布里希说的开创艺术史“震撼人心时刻”的古希腊人。
[关键词]布鲁内莱斯基 短缩法 透视法
13.陈铮《顾恺之的“心眼”——陈铮博士访谈录》,《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
14.陈铮《茅茨:一种道教信仰符号的传播与适应》,《民族艺术》,2014年第6期
茅茨:一种道教信仰符号的传播与适应
[内容提要] 六朝时期用茅茨装点自然山水或人工山水的审美心理最初发自一种本土的、历史悠远的宗教意识,而这种意识后来又为道教徒继承下来。这些茅茨其实是远古时期神圣建筑的延续,是当时道教信仰的一种特有符号。佛教在中土传播的初期,外来传教士采取了道教的宣教模式,在表演神迹以吸引大众的同时,也借用了道教建筑的外形,这表明当佛教向中土输出意识形态的时候,自己也受到了反作用力,茅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关键词]茅茨 静室 佛教 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