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复旦文史专刊”第九种《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由中华书局出版

“复旦文史专刊”第九种《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
(中华书局,2015年4月)

     本书是2013年初春在复旦举办的“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

 

 中华书局1992年起陆续推出十卷本《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周一良先生在序言的篇首赞其为“甚盛事也。”该著编选出版的学术意义,周先生在序中早就讲的比较全面了,这里可以补充一点一位读者的个体阅读体验:笔者犹记当年急切购得第一卷,彻夜展读、欣喜无比,以及此后逐步翻完这约三百万言的译著,因视野打开内心生出一种丰沛充盈的感觉。
    周序曾期盼,假以时日,例如二三十年,完全应该能够编出一部《中国学者研究日本史论著选译》,这样中日两国史学界的双向交流就更趋完整。二十多个春秋过去了,周先生的预言尚未实现,不过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研究”或 “日本研究”的相关理念、视角、方法,却的确发生了诸多重要的变化,从中折射出学术研究的转型。这是最近二三十年,中国人文学术基于不断积累而开始迈出的重要跨越。
    进一步梳理脉络,还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彼时,“东洋史”作为一种新的学科已在日本兴起。1899年,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中译本经王国维作序,在中国印行,不久便在知识界引发出不小的“旋风”,并汇入“新史学”的浪潮。这本中国近代译自日本的第一种史书,强调亚洲诸国之间的关系(时人或概括为“合东洋诸国为一历史团体”),给中国引入了基于“亚洲”的世界史的眼光。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百年后的中国史学界,固守所谓“中国史”、“世界史”的各自畛域,无视乃至割裂“中国”与“亚洲”的关联,仍不乏见。也就难怪,最近一套由日本学者撰写的“中国的历史”书,被翻译过来在中国出版,激起反响,引人企慕的主要还是(恐怕也只能是)邻国史学家的“角度新”、“写法新”、“立意新”。
    置于上述脉络和环境之中,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最近七年努力的宗旨和意义,更得显明。一年多前举行《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研讨会的用意,似也应于此抉发。对于这样一个标题的学术讨论会,笔者最粗浅的一点认识是,中国和日本,可以互为“观者”、互为“他者”,也可以互相结合,从而在更大的背景下予以审视。
    2007年起,文史研究院开始推动“从周边看中国”课题;另有“交错的文化史”、“批评地理解国际中国学”、“域外所藏有关中国的图像资料”、“中国宗教、思想与艺术史的综合研究”四个方向,相辅而行。而后,凝练出“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和博士后,与普林斯顿大学、东京大学合作举办夏季研修班。这些科研、教学的收获,介入了前述学术研究的转型与跨越。
    “中国的日本认识•日本的中国认识”研讨会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主办,《复旦学报》协办,于2013年初春在复旦校园召开。十余位中日学者分四场展开讨论和交流,气氛坦诚、热烈。四场的主题分别是“前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中日学者对彼方思想史的相互观察”、“近代中日学者对彼方的认识和研究”、“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本书即是该研讨会的论文集,可以为读者呈现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要感谢论文作者,感谢各位支持研讨会或参与会务的朋友。最后还应感谢中华书局,这已是复旦研究院学术会议论文集的第九种了。正是在书局的关爱下,这套“复旦文史专刊”渐渐在形成自己的阵势和风格。(摘自杨志刚教授为该书所作序言)

 


发布时间: 2015/06/04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