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3期专版介绍孙英刚及其中古佛教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3期专版介绍孙英刚及其中古佛教研究,内容如下:

 

孙英刚,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Ph.D.),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古史和佛教史的研究,先后出版《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2015年即再版)和《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并与陈金华教授共同主编《神圣空间:中古宗教中的空间因素》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译有《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并围绕中古知识、信仰与政治世界以及佛教对中古社会的影响等主题发表论文50余篇。

研究方法上受到荣新江、太史文、艾尔曼等前辈学者的指导的影响,强调知识、信仰世界和政治、世俗世界的关联性,强调从古人的知识逻辑和信仰结构出发,揭示政治起伏和日常生活的思想环境和知识逻辑。从更为具体的层面说,第一,强调宗教文献尤其是浩瀚的佛教文献对中国中古史的意义,挖掘被传统正史选择性“遗忘”的历史细节,将佛教史纳入中古政治史、城市生活史的语境内考察;第二,强调将佛教在亚洲大陆的兴起和传播视为一种“世界史”的脉络,转换角度而将中国中古史视为这个历史脉络的一部分,比如考察曾经对中古政治史产生重要影响的符号、概念、器物等的“域外根源”。通过方法的革新、史料的挖掘,和领域的拓展,重新认识中国中古文明和佛教史。

目前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佛教史的研究,第一,汉唐间的纬学思想和佛教的关系。之前佛教与本土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多集中于儒家与佛教、道教与佛教,而忽略了佛教传入之初,即面对一个强大的、复杂的阴阳谶纬的知识体系;第二, 佛教王权观的研究。主要围绕转轮王(Cakravartin)的符号、概念及其政治意涵展开,探讨佛教对中古政治理论和实践的影响;第三,从开始即受到荣新江教授的影响,认为长安(也包括洛阳)带有强烈的佛教性格,集中于探讨隋唐时代都市佛教寺院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空间;第四,希望能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梳理中亚文明和中国中古佛教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15/07/08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