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世界宗教研究》2015年第2期刊发孙英刚论文《武则天的七宝——佛教转轮王的图像、符号及其政治意涵》

武则天的七宝——佛教转轮王的图像、符号及其政治意涵

孙英刚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副研究员

 【摘要】佛教在亚洲大陆的兴起与传播,不惟是宗教信仰的传入与传出,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佛教对世俗君权有自己的一套观念和看法,其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土“天子”观念之外,为世俗统治者提供了将自己统治神圣性和合法化的新理论,在中古时代的政治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与中土植根于天人感应、阴阳五行思想、强调统治者须“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君主观念相比,佛教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描述,以及对理想的世俗君主的界定,都有其自身的信仰和思想背景。尽管佛教王权(Buddhist Monarchy)的传统并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形成长期的、占据主导地位的影响,但是大乘佛教有关救世主弥勒(Maitreya)和理想君主转轮王(Cakravartin)的观念,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数百年间,曾经对当时中土政治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政治术语、帝国仪式、君主头衔、礼仪革新、建筑空间等各个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对中古时代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佛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上,对于图像资料使用较少,而艺术史的研究者又鲜能揭示这些图像、符号与中古政治的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整个历史图景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15/05/28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