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中国近世地方社会中的宗教与国家》刊载白若思副研究员的论文

 



王岗、李天纲编《中国近世地方社会中的宗教与国家》,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
 

探讨文本、仪式与表演的关系
——以张家港市港口地区《香山宝卷》讲唱为例

白若思


【摘要】  《香山宝卷》(也称《观世音菩萨本行经》)是中国讲唱文学的著名作品之一,它叙述观世音菩萨的前生——妙善公主——修行成道的故事,是中国观音信仰的一种表现。《香山宝卷》的编撰年代不详,但是此宝卷在明代中期已相当流行;后来出现了几部不同的版本。其中最有名的版本是《观世音菩萨本行经简集》(现存最早的刻本1868年由杭州翁云亭善书局刊刻)。中国一些地区至今仍然存在讲唱《香山宝卷》的习俗,如今江苏南部张家港地区宝卷讲唱中(被称为“讲经”或“宣卷”)《香山宝卷》(《观世音菩萨本行经简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当地所称的“讲经先生”(事业性或半事业性的表演者)几乎在每次举办的宗教集会(分为私人的“善会”和社区的“社会”、“庙会”)中都要讲唱这部宝卷。《香山宝卷》也特别受当地民间信徒欢迎,他们常常许愿请求观音菩萨的保佑,为“还愿”感谢菩萨,要请“讲经先生”宣唱《香山宝卷》等;因此在当地形成了“香山完愿”的讲经形式。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研究《香山宝卷》的内容特点与其宗教思想背景,但主要立足于文献角度。本文采用从田野调查中得到的资料,以张家港市港口地区的“讲经宣卷”活动为例,来分析《香山宝卷》在民间宝卷表演中的地位、与仪式的关系,以及其在当地社会生活表演中的角色,试图解释这部宝卷在当地普遍流行的现象。作者探讨《香山宝卷》表演中祭拜神灵、荐度亡魂、劝化俗人以及消灾解难、治病的功能,并讨论相关的仪式如何显示这种功能。

【关键词】 宝卷,讲经,观音信仰,民间文学,民间信仰


发布时间: 2015/03/09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