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文史丛刊”第二辑第一种、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
周保雄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印刷术肇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这种观点如今已是常识,从以往中国印刷史的相关记述大致可见,人们对宋代的论述耗费了许多篇幅,而对宋以后的历史,尤其是明清,只停留于比较简单的陈述。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倾向,存在几个原因。第一是,迄今为止,中国的印刷史都是仅仅作为技术发展史。技术史家的着眼点在于某一技术被发明的时间点,对这之后的发展不太关注,这种情况似乎颇为普遍。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民族主义立场认为,中国的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先于德国人Johannes Gutenberg(约1400-1468,西方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在中国印刷史上,中国的活字印刷被大书特书,仿佛失去了轻重平衡。
事实上,采用活字印刷的常限于以宫廷为中心的部分富豪(在此意义上,由乾隆皇帝命名的“聚珍版”颇具象征性);相反,廉价的坊刻通俗书籍则是由木版印刷。这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形。偏重于宋代印刷、重视活字印刷,以往的中国印刷史都是在这个框架内书写而成。笔者则对这些印刷史的叙述持有怀疑。
晚明时期,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首的白话小说的出版数量显著增多,煌煌巨著开始刊行,之前所出的白话小说与这无法相比。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在当时白话小说流行的现象背后,是否整个出版业更为普遍地繁荣昌盛?就这样,笔者开始了明末出版文化的整体研究。
本书首先研究明末书籍出版量的实际变化及其背景,其次探讨其学术及社会影响。出版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形而下的现象,它又是如何规定了明末以及此后社会、文化的走向?这项验证也是本书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