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葛兆光
在这篇论文中,末木文美士教授讨论的是被称为“世界禅者”的铃木大拙(1870-1966)。中国学界对铃木大拙发生兴趣是在1980年代。当时,我也正在写有关禅宗与文学之关系的一些文章,铃木的论著当然是必须参考的。可是那时候铃木大拙的著作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只有台湾翻译过几种),我只好在北京图书馆借来日文本阅读。铃木大拙对于禅的说法,往往抽离历史背景,把禅哲理化或玄思化了,比如超越逻辑对立、进入超然境界、悟与无等等,比起当时主要能够用于参考的范文澜《唐代佛教》来,更容易用于禅宗思维与文学表现的解释,因此铃木禅在1980年代的中国,确实产生过颇大的影响。
不过,当铃木禅把禅宗抽离出古代的历史语境的时候,自身却被深深地嵌入现代的历史语境。差不多就在那个时代,原本比中国早得多接受铃木禅的欧美学界,却逐渐走出日本禅学的禅解释,开始对铃木大拙甚至日本禅学界进行更深刻的批判和反省。像维克多(Brian Victoria)、罗伯特·萨福(一译沙夫,Robert H. Sharf)等,他们开始追究那些看上去宁静的“禅者”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取向,他们不再把现代日本禅学研究者向西方刻意传播的禅思想和禅艺术,放在想象的思想世界,而是放回到现实的历史世界中去。特别是,他们指出,日本禅学者会有意夸大“日本禅学”(作为东方思想)和“西方思维”(或现代思想)之间的对立,这恰与二战时期日本所谓“大东亚圣战”中所凸显的东西方对立是一致的,日本宣传日本禅宗的思想和境界的独一无二性,多少是在西方面前凸显日本的优越性,其实骨子里面是一种日本民族主义。
这种批判性研究,也出现在日本学者中间,并促使了日本禅学研究者的反思。末木教授对于铃木大拙有关“日本式灵性”的研究,就指出“日本式灵性”这一命题的问题是,“既是普遍主义意义上的佛教宣传,同时也有着民族主义的一面”,当他既指出灵性在世界上并无不同,却又凸显着日本式灵性的时候,就会“流露出日本中心主义性质的优越感来”,“这和主张日本优越性的大东亚共荣圈思想完全吻合”。的确,对于日本禅学尤其是铃木禅学来说,在尊重它深刻和细腻的内部理解与心灵体验之外,现在也需要追问它复杂和纠缠的政治背景和历史语境。正如末木先生指出的,由于铃木大拙没有确立一种把异文化当作与“自我”相对的“他者”的观念,并且对于不同思想缺乏平等对待和客观理解,因此,日本禅被过分理想化和纯粹化,在铃木大拙那里,似乎成为普遍性的和世界性的精神或宗教,反而掩盖了内在的日本主义或民族主义因素。由此让我想到的是,作为中国学者,我们也可以从中反思,为什么日本的铃木大拙能够成功地成为一个西方话题,甚至成为西方思想的一个批判性资源?为什么现在西洋和东洋的禅学研究者,能够对铃木禅学有如此自觉的批判性思考?
铃木大拙理解的“日本式”和“中国式”
——以《日本式灵性》为主的考察
末木文美士
(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
[摘 要]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铃木大拙的经历和其代表作《日本式灵性》一书,以及大拙访问中国与知识界交流的情况,然后通过分析“日本式灵性”这一名称及其与日本佛教的关系来照见大拙身上的民族主义倾向,并提出其以禅为日本式灵性代表所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即非理论”和“人”的思想两方面来考察大拙对中国禅的理解问题。
[关键词] 《日本式灵性》 禅 “即非理论” “人”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