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第三届“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暑期研修班成功举办

 

 

 

 

2013621-628日,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研究”夏季研修班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参加此次夏季研修班的共有36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16位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上海地区的高校,12位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等欧美高校,另外还有8位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亚洲高校,专业也涵盖了历史、宗教、艺术与文学等各个方面。

 

 

    621日参加研修班的学员开始报到,当天下午研修班正式开班,参加暑期班的全体学员参加了见面会。今年的暑期班主办方特意安排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料库介绍,让参加研修班的学员能够更好地融入复旦,充分利用复旦图书馆的各种图书资源。

 

本次研修班共开设了次精彩的讨论课程。622日的“物质文化史课程”包括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艾尔曼(Benjamin Elman)教授主讲的《明清类书里面什么叫做“物”?》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韩书瑞(Susan Naquin)教授主讲的《怎么研究“物”之物质文化?》;624日的“东亚史与宗教史课程”包括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主讲的《道教在东亚的流传:问题与资料》和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夫马进主讲的《1819世纪日本、琉球、中国与朝鲜四国的国际关系》;626日的“艺术史课程”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孙志新教授主讲的《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历史和美国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和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板仓圣哲教授主讲的《东亚美术史的可能性》。

 

 

今年研修班主办方仍然给中外学生安排了大量讨论交流的时间,除了主讲课程后有讨论时间,在课程当天晚上还有两小时的综合讨论,参加人员包括当天授课老师、主持人及全体学员。除此之外,在全部课程结束后还组织了半天的分组讨论,全体学员针对性的分为三组,每个学员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做简短的报告,授课老师和主持人参与点评。全体围绕“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的主题,进行了充分且深入的交流,学员们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和想法,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专业方向,让讨论变得妙趣横生、精彩异常,中西思想、文化的互相碰撞,都让研修班的学员们收获满满。主办方一直希望,通过大量的相互讨论,既能让学员之间在学术上得到提升和促进,又能让学员们彼此加强了解沟通,建立比较深厚的友谊,有利于将来的学术道路越走越宽。

 

 

研修班还继承了前两届理论学习和田野考察相结合的传统,针对相应的课程内容,同样组织了三天的参观考察活动。物质文化史的课程安排了崇明文庙的参观考察;东亚史与宗教史课程安排了包括白云观、慈修庵、桃园清真寺、城隍庙的考察;艺术史课程安排的参观活动有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书隐楼、徐光启故居、土山湾博物馆的考察。这些身临其境的考察让学员能在课堂学习之外,能真切地感受上海中西文化交错融合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体验到理论之外的别样新知。

此次暑期研修班同样得到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研修班结业时,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杨志刚教授和研究生院廖文武教授为每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研究”的暑期研修班是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深化三校合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相较去年,今年的研修班开始招收韩国、日本高校的学员,课程设置更趋合理,参观考察的活动也进一步丰富。主办方表示明年的研修班将进一步扩大学员的招收范围,优化完善授课内容和考察安排,让夏季研修班成为文史研究院整体推动“亚洲宗教、艺术与历史”方向研究的重要平台。(肖军)

 

2013-06-28

发布时间: 2013/06/28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