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文史专刊”第六种《民族认同与历史意识:
审视近现代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学与现代性》
(中华书局,2013年5月)
本书是2009年12月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民族认同与历史意识:审视近现代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
中国过去几十年中,总是在争论历史研究应该是“以论带史”还是“论从史出”,其实“论”和“史”也是有冲突的,只是在过去的观念中,似乎“论”和“史”被当作可以协调或化解的问题,似乎只要有正确的主义(或理论和方法),总能轻易地找出一个在夹缝中前行的正确途径。
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是非和真伪往往不一致,且不说常常有政治压力,就算没有政治的介入,寻求认同的历史观念和寻求真实的历史考证之间,也会有乖离的时候。回顾现代,在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世界中,重视史料还是重视观念,偏重论述还是偏重考证,为政治为国家还是为科学为客观,为民族认同还是为历史真实,始终是一个问题。
此次会议的合办方都始终关注东亚领域,也特别关心近百年来中日学术史,因为正是在一百多年里,由于鸦片战争、黑船事件、甲午海战、日俄战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中国和日本不仅在政治上发生了大变化,而且学术上也发生了大变化。面对西方,当时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的学术界,在追随西方文明和保存东方文化之间,在适应现代观念与建立国家历史之间,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思路和方法。日本和中国的历史学,为了建设各自的近代国家与民族认同,在对日本和中国的“国家”、“民族”和“文化”进行描述的时候,尤其呈现出各自的立场、思路和方法的差异。这是一个有趣的、不同的、可资比较的过程,所以我们把关于“民族认同与历史意识”的话题从中国扩大日本,这就有了会议的副题“审视近现代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学与现代性”。
在这次会议发表的论文中,读者可以看到不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比如“东亚”、“现代性”、“语言概念”、“典范方法”、“晚清民初”或“明治大正”、“历史叙述”等等,其实始终围绕的仍然是“认同”和“历史”的问题。参会学者都相当敏锐地为我们思考这个“道史之间”的永恒话题提出自己的观念,奉献各自的角度。也许,启迪思考和提供资源,永远是人文学术的意义所在。(摘自葛兆光教授书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