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编“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第二辑第三种、
张伯伟著《域外汉籍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
“域外汉籍”指的是在中国之外用汉字撰写的各类典籍,其内容大多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学术。20世纪初叶前后,亚洲学术先后发生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因此一般而言,这也就是域外汉籍的时间下限。域外汉籍涉及的文献,主要出自历史上的朝鲜半岛、日本、琉球和越南,17世纪以降来华传教士留下的资料也颇为丰富,只是内容稍显单一。具体说来,域外汉籍可以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历史上域外文人用汉字书写的典籍,这些人包括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琉球、马来半岛等地的文人以及17世纪以来欧美的传教士;第二、中国典籍的域外刊本或抄本,比如现存大量的中国古籍的和刻本、朝鲜本、越南本等,以及许多域外人士对中国古籍的选本、注本和评本;第三、流失在域外的中国古籍(包括残卷)。其中第一类文献即域外人士用汉文撰写的各类典籍,是域外汉籍的主体。
尽管在上世纪30年代胡适列举当时的“新资料”时,已经提及“日本朝鲜所存中国史料”,就部分接近于这里所说的“域外汉籍”,但对于这些资料的利用,从整体上来看,可以说微乎其微。一方面是域外汉籍本身所固有的重大价值,另一方面是许多学者对这一学术资源的陌生,甚至由于陌生而导致对其价值的漠视或贬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距离胡适的说法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域外汉籍仍然是今日从事古典学研究的“新材料”。域外汉籍是一个丰富庞大的学术资源,它会向我们提出许多新鲜的学术话题,形成新鲜的学术方法和学术理念,从而引导出一门新学问或新学科的产生。域外汉籍的大量存在,明确昭示了汉文化圈的作用和影响,以文化圈为单元,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新视野”之一。
本书详细介绍了域外汉籍研究的基本资料,全书分为三章:“导言”部分讨论域外汉籍的定义、范围、研究史及研究方法等,“总说”部分提供了此研究领域有关工具书和资料集的丰富信息,“实例”部分介绍了考证、专书、专题等研究门类及其他综合研究主题,书后附录相关的阅读及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