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复旦文史专刊”第五种、文史研究院编《西文文献中的中国》由中华书局出版

 

文史研究院“复旦文史专刊”第五种《西文文献中的中国》,中华书局,2012年11月


16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等渐次来华以及中西关系越来越密切,记载中国的西文文献也愈来愈多。留存至今的有关中国的西文文献,数量浩瀚,内容极为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轨迹、文化关系、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网络的过程乃至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等方面,在这批文献中均有较为详细而全面的体现。但是,由于这批文献涉及多个语种,藏于世界各地,调查、整理和翻译都困难重重,因此大量珍贵西文文献尚未能得到充分、综合的利用。如葛兆光教授在书序中所说,现在,东亚如日本、韩国、越南有关中国的历史文献在研究中的使用已经被广泛注意,如果中国研究界能够更多地运用一些来自欧洲文献中的中国资料,也许是促使学术进步的一个新途径。

为系统开展西文文献的整理与中译工作,促进中国学界对西文文献的关注与利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于20105月召开了“西文文献中的中国”学术研讨会,邀请12位长期从事西文文献研究的学者,就现存有关中国的西文文献的总体情况、其对中国学研究的价值、使用方法和理论以及中国形象在不同时代的西文文献中的演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该书收录的是提交“西文文献中的中国”研讨会的十篇研究论文,包括:夏伯嘉《自明末至清中叶天主教西文文献中的中国:文献分布与应用讨论》、戚印平《从< 大航海时代丛书>看日译耶稣会史及东西方关系史文献的基本特点》、韩可龙(Henning Klöter)《早期西文文献中的官话与方言》、董少新《西文史料与中国史研究》、李毓中《中西合璧的手稿:< 谟区查抄本>Boxer Codex)初探》、毛传慧《法国在华调查与“中国研究”》、蔡香玉《荷法文献中的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张廷茂《16世纪葡萄牙海外文献中关于中国贸易的记载》、方真真《西班牙塞维里亚印第安斯档案馆收藏有关中菲贸易史料的概况》、范岱克(Paul Van Dyke)《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西文文献中的对华贸易》等,均经作者修订收入。书后另附有会议讨论实录,以及高华士(Noel Golvers)编、董少新编译《16-18世纪中国天主教史西文原始文献概览》。 

2013-01-11

发布时间: 2013/01/11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