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34期(2010.11)刊载我院朱溢副研究员的学术论文《唐至北宋时期的皇帝亲郊》。以下为论文摘要。
唐至北宋时期的皇帝亲郊
朱溢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摘要:根据主持者的不同,郊祀礼仪有皇帝亲祭与有司摄事两种形式,原先这两种形式的差别比较有限,但是从唐玄宗统治时期开始,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断扩大。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唐至北宋时期这些差异的形成过程,来探讨皇帝亲郊的历史变迁。天宝以后,在南郊亲祭前的两天,皇帝分别前往太清宫和太庙祭祀,因此合称三大礼。五代和宋初皇帝在南郊亲祭前只举行太庙祭祀,但是随着宋真宗时期景灵宫祭祀的出现,景灵宫、太庙和南郊祭祀构成新的三大礼。因为皇帝亲郊祭祀性和非祭祀性的事务繁多,经过晚唐五代的的酝酿,到了北宋初年,朝廷设立了大礼五使以负责各项事务。非祭祀性因素的成长是唐至北宋皇帝亲郊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每逢皇帝亲郊,地方官府和蕃夷都会前来助祭。亲郊大赦仪式化,赦文的内容更趋丰富,不但包括各种赦免和赏赐,还成为立法的重要形式。臣下还通过多种仪式向皇帝进贺亲郊成功举行。这些非祭祀性因素的凸显,意味着皇帝亲郊比以前承载了更多的功能,它不仅仅用来确认和强化天子与神灵的关系,还成为展现人间秩序的舞台。
关键词:唐朝,北宋,皇帝亲郊,非祭祀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