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弥勒信仰与交错的文化史:文史研究院“交错的文化史”工作室第一次小型研讨会简报

 
 
 
弥勒信仰与交错的文化史
——“交错的文化史”工作室第一次小型研讨会简报
 
 
2010年10月18日下午,文史研究院“交错的文化史”工作室举办了第一次小型研讨会(Workshop),旨在就特定的学术专题展开范围广泛、形式自由的探讨,以交流观点,相互启发,拓展思路,达到提高各自学术水平的目的。本次小型研讨会由特约研究员徐文堪先生主持,特约研究员芮传明先生作主题发言,与会的还有李星明教授和董少新、孙英刚、朱溢、王鑫磊、邓菲等研究人员。
 
 
芮传明先生首先介绍了自己的论文《弥勒信仰与摩尼教关系考辨》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古代中国之弥勒信仰与东方摩尼教之间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强调了不同宗教文化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的“形似”和“神似”的区别,指出二者决不能混淆。接着,他以此为楔子,谈到了弥勒信仰在整个亚洲的传播、演变和发展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复杂,也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从伊朗古代太阳神(Mithra)传播到古印度文化中,又演变成佛教的弥勒(Maitreya),再逐步传播到中亚、中国、东亚等地,再与各地的其他宗教信仰交流、融合,形成异于“原始信仰”的新宗教文化。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已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许多方面值得作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探讨。
这些观点和说法,引起了与会者的很大兴趣,所有参加者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有人引征了其他著名学者的相关论文和观点,有人直接指出了主讲者论文中的舛讹,有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受到的启发,有人向主讲者提出了若干问题。话题涉及古伊朗Mithra神的观念传入印度之方式、弥勒信仰与中国民间信仰的关系、中原“大腹笑口”弥勒形象形成的原因及在当代之意义、弥勒图像之形成与演变、弥勒信仰在韩、日等地的传播,以及弥勒信仰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大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
与会者的共同体会是:这种小型研讨会可以让参加者就某个专题充分地交流观点、表达意见,从而十分有利于提高某个半成品论文的学术质量,以及对于某个专题扩大眼界、拓展思路。此外,就本次研讨主题“弥勒信仰”而言,大家一致认为,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典型和相当重要的“交错的文化史”的例证,它涉及的地域极广(西起伊朗乃至希腊、罗马,东到日本,南起印度,北达蒙古高原),时间跨度极大(上起公元前一千纪乃至二千纪,下及当代),与其他宗教文化的交错影响关系十分复杂,遍及宗教文化、社会政治、艺术图像等各个专业领域。所以,如果投入一定的力量,假以时日,将能在这个专题领域取得可观的成果。大家深感这一研讨形式十分可取,若长久坚持,不断完善,必可预期良好效果。(何钟慧
2010-10-27

 


发布时间: 2010/10/27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