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4日 第四版
本报讯(实习记者 谢盾) 近年来,由于新资料的不断发现、研究思路开始转变、国际交流逐渐频繁,国内的文史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推动中国的文史研究,不仅是一种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寻求自我认识,促成我们对传统的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上重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现在,正是“中国”需要重建自我认识的时代。6月7日,作为国内文史研究的重镇,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召开了“文史研究新方向暨文史研究院成立三周年纪念会”,对国内文史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现在正是中国重建自我认识的时代”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文史研究有很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新的资料不断被发现和运用。由于大兴基建,近来发掘出很多新的资料。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都收藏了新发现的竹简,正陆续地进行整理和试读,秦汉前的历史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改写。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的李学勤教授评价说,“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以估计”。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持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也于今年正式出版。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即通常所说的“楚简”,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古代简牍资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先秦楚国故地,今湖北、河南、湖南境内,都出土了大量战国时代的竹简。
第二,研究思路开始转变。过去一直被忽略的边缘材料逐渐得到重视。如日本、越南、朝鲜甚至中亚国家的很多文献资料过去不太被重视,但对于重新解释中国历史文化很有意义;还有,如传统的研究清代历史的资料主要是《清史稿》和《清史录》等,但近年来,满文、蒙文甚至是俄文文献也介入了国内的清史研究,一些清代欧洲人的纪行录、收藏的明信片等也被纳入研究范围,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当前的清史研究。另外,目前的文史研究也不再局限于文字文献,而开始重视对图像文献的收集和运用。
第三,近年来国内文史研究的范围更广,课题新颖,国际参与度很高。正是这些新的课题, 要求中国文史研究者不得不积极回应国外学者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文史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有专家指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不仅是一种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寻求自我认识。而追求自我认识,正是为了促成对传统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上重建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现在,正是“中国”需要重建自我认识的时代。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文史研究在这些方面的不断发展和突破,未来该领域必将会有更丰富、更引人注目的建树。
推动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化研究
作为国内文史研究的重镇,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自2007年成立以来,经过三年的努力,致力于沟通文、史、哲不同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世界视野中的中国文化研究,并努力推动各种新文献和新资料的整理,取得了为该领域所瞩目的成绩。如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出版学术著作集《复旦文史丛刊》五种;与中华书局合作出版论文集刊《复旦文史专刊》系列两种、学术演讲集《复旦文史讲堂》系列三辑;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复旦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研究生学术研究入门》丛书八种;与越南汉喃研究院合作编撰《越南所藏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二十五册等。
文史研究院成立三年以来,经过对当今国内外学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的思考,也逐渐确立了具有特色的五个研究方向,即(1)从周边看中国,(2)批判地理解国际中国学,(3)交错的文化史,(4)域外所藏有关中国的图像资料,(5)宗教、思想与艺术史的综合研究,试图推动融通文史、兼顾中外的学术取向,拓宽文史研究的视野。
“我们仍需要精英主义和‘象牙塔’”
“教学相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一直为国内学术界所奉行。面对国内学界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现状,抓紧时间积极进行各领域的学术梯队建设已是当务之急。因此,近年来国内的文史研究除了鼓励相关领域的专精研究,也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指出,研究院不是独立于大学之外的研究院,应参与大学的事务、提升大学的研究水准。在文化沉沦的社会大背景下,在整个学术界被产量和制度环绕的现状面前,精英主义和“象牙塔”仍然值得提倡。应当坚持精英主义教育,坚持严肃的、专业的学院化研究风格。
《研究生学术入门丛书》就是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共同发起并组织编写的学术入门指导丛书。编撰目的是为了给刚入硕士阶段的学生提供基本的研究方法的指导,并循序渐进地引导其进入更专深的研究阶段。该套丛书从2007年开始编撰,预计出版30种左右,涉及的内容涵盖文、史、哲三大学科的诸多领域,现已出版八册。
据悉,最近文史研究院已正式向复旦大学提出申请,希望在文史研究院建立一个“亚洲艺术、宗教与历史研究”的博士学位点,通过沟通宗教学、哲学和历史学等交叉学科,打破常规,交流中外,以期能进一步开展跨越学科、兼顾中外的中国文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