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批评的中国学(二):西文文献中的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西方人笔下的中国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西文文献中的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史研究院 董少新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一直重点推动“从周边看中国”、“交错的文化史”和“批判的理解国际中国学”等领域的研究,尝试从“他者”、“异文明”和周边地区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对中国的“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做更深层次的探讨与理解。多数学术领域的研究,都需坚持资料先行的原则。为了使我们这一新的关注视角能够有扎实的资料基础,避免学术研究成为无本之木、空中楼阁,三年来我们在资料搜集、整理和编纂、出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韩国汉文燕行录选编》等大型汉文系列文献的编纂。同时,与中国有关的西文文献的调查、整理、翻译与出版工作也进入议程。
16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商人、传教士和外交使节等渐次来华以及中西关系越来越密切,记载中国的西文文献也愈来愈多。留存至今的有关中国的西文文献,数量浩瀚,内容极为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轨迹、文化关系、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网络的过程乃至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等方面,在这批文献中均有较为详细而全面的体现。但是,由于这批文献涉及多个语种,藏于世界各地,调查、整理和翻译都困难重重,因此大量珍贵西文文献尚未能得到充分地、综合地利用。
为了将来系统开展西文文献的整理与中译工作,促进中国学界对西文文献的关注与利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于2010年5月22-23日召开了“西文文献中的中国”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澳门和比利时、德国的12位长期从事西文文献研究的知名学者,就现存有关中国的西文文献的总体情况、西文文献对中国学研究的价值、西文文献的使用方法和理论、中国形象在不同时代的西文文献中的演变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葛兆光院长在开幕式上作了简短致辞。
本次会议由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鲁汶大学汉学系主任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教授和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孟华教授共同主持。会议收到论文10篇,分为“西文文献之于中国研究的意义和具体价值体现”、“西文史料中的中国形象之演变——关于西文文献特点与使用方法的讨论”、“西文史料中的中国与世界市场——关于史料与视界的讨论”三个主题单元进行发表与讨论。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夏伯嘉教授提交的论文为《自明末至清中叶天主教西文文献中的中国:文献分布与应用讨论》,介绍了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乾隆中叶近二百年的天主教中国传教史文献,尤其讨论了各种文献形成的历史背景、种类、分布情况与使用的方法和问题。浙江大学哲学系戚印平教授发表论文《日译天主教东传史及东西方交流史文献概况与主要特点》,介绍了日本学界在西文文献日译方面的成就,以及这些日译西文文献对于研究中国问题的价值,为西文文献的中译提供了经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主任韩可龙(Henning Klöter教授提交论文《早期西文文献中的官话与方言》,详细介绍了西方人留下的多种汉语语言学资料,包括词典和语法书,尤其是17世纪初之后在菲律宾编写的关于闽方言的文献。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董少新副研究员提交论文《西文史料与中国史研究》,认为在中国史研究中使用西文文献,有助于突破我国史学界所存在的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的界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中国史的内容与内涵,乃至通过西文文献的发掘和利用促进学术研究转型的可能性;也对西文文献的系统中译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和建议。
西班牙塞维里亚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李毓中先生的论文《大航海时代西班牙档案里的中国》,以西班牙人在东亚殖民扩展的历史脉络为背景,介绍了他们留下的中国史料的书写、运送及保存的来龙去脉,使从事此领域研究的相关学者得以了解西班牙文史料的面貌,有助于其在此基础上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毛传慧助教授的论文《法国在华调查与“中国研究”》,就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法关系的演变,探讨法国在华调研目的、方法、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同时介绍这些档案、文献和史料在法国的收藏概况,进而对这些资料之于中国研究的价值做了论述。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蔡香玉提交论文《荷法文献中的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介绍了她近年来在荷兰和法国收集到的关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荷、法文档案文献,按照作者身份对这些文献做了分类,并认为其中一些文献与中文文献具有互补性(如利邦中尉的日记),不同西文文献之间可以互证(如德胜和范罢览的日记),而这些文献合起来便共同构筑成一个有关南方沿海地区的历史情境。
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张廷茂教授提交的论文《16-18世纪葡萄牙海外文献中关于中国贸易的记载》,根据作者近年所知所见,分信函、游记、专书和编年史等四个部分,概述了此期葡萄牙文献中有关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特别是进出口贸易的记载,分析了这些记载的特色和史料价值,认为葡语文献中的相关记述,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了有重要的历史信息,对于研究16-18世纪中国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补缺作用。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方真真副教授的论文《西班牙塞维里亚印第安斯档案馆收藏有关中菲贸易史料的概况》,介绍了该档案馆中有关中菲贸易的丰富资料,并通过这些文献考察中菲之间的私人经济活动。澳门大学历史系范岱克(Paul Van Dyke教授提交论文《18世纪至19世纪前期西文文献中的中国贸易》,将其所介绍的文献分为三类:公司贸易记录、私人贸易记录和游记,描述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内容,认为这些文献可以补充中文史料在诸多历史细节上的不足。
5月23日上午,在夏伯嘉教授的主持下,钟鸣旦教授详细介绍了鲁汶大学汉学系电子资料库,随后参会代表与校内外嘉宾举行了热烈的自由讨论会。本次会议的论文预计将在年内集结出版。
 
 
 
2010-05-24

 


发布时间: 2010/05/24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