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4日至16日,“民族认同与历史意识:审视近现代日本与中国的历史学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文史研究院院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荷兰莱顿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以及日本东京大学哲学研究中心合作举办。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奥地利、比利时、澳大利亚、日本及台湾地区的20余名知名学者,以中日两国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围绕全球化、东亚、民族性、历史叙述、现代性等问题展开研讨。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的呼声不断高涨,人们希望在西方的现代性引领下创建一个同一世界。然而,尽管经济领域的全球一体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初步显现,但是在文化和政治领域,却恰恰呈现出一个相反的态势。世界各国知识界对文化和政治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质疑与日俱增,纷纷开始重新强调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一方面是要建立经济的全球同一性,另一方面是要强调各国历史传统的独特性,这种紧张在学术界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中同样可以找到相应内容。本次会议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会议将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和日本的思想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历史意识的复兴及其对民族认同、国家形成的影响,并着重讨论这一问题如何在政治、学术、哲学等领域具体呈现。
12月14日下午三时,研讨会开幕式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102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教授主持开幕式,文史研究院葛兆光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Rikki Kersten教授、东京大学小林康夫教授、德国哥廷根大学施耐德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后,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的Stefan Tanaka教授做了题为《东亚:时间和历史的界定》的会议主旨报告。12月15、16日,研讨会的二十余场精彩学术报告在文史研究院陆续展开,学者们围绕“现代性与哲学:跨越国界的思考”、“现代性与国家:边界的重绘”、“现代性与历史”、“现代性与知识转型”、 “战后现代性讨论”等议题发表参会论文并交换各自的观点。
本次会议虽然聚焦于中国和日本,但除了中国和日本学者的自我审视之外,还有诸多西方学者的“异域眼光”的观察,这一方面使我们对中国和日本的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另一方面也使得讨论进一步扩展到了对整个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反思上来。研讨会结束后,会议论文将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结集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