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重振传统优势学科
——我院举办小型研讨会共议中外交流史学科发展
2008年11月27日,文史研究院邀请黄时鉴、芮传明、马小鹤、徐文堪等四位在中外交流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资深学者齐聚复旦大学,与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历史系系主任章清教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教授、文科科研处方晶刚处长等就我国中外交流史学科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文史研究院研究人员许全胜、董少新、王鑫磊等列席研讨会。
与会学者认为,中外交流史这一研究方向在国际学术界相当受重视,同时,由于从事这一方向研究需要研究者有较好的外语能力、扎实广泛的文献功夫以及对世界历史文化的较好视野,因此它也被国际学界视为一个较难的领域。在我国,中外交流史的研究曾一度能和国际学界进行很好的对话。但是,目前这一学科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因为科研难度大使得年轻一代研究者的培养成为一大“瓶颈”,加之一批训练有素、造诣很深的学者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使得这一领域实际上已经处于一个“青黄不接”的状态;另一方面,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相对分散、缺乏沟通、各自为战,基本上已经没有一个研究的中心或阵地,难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这一传统优势学科很可能逐渐走向衰弱甚至消亡,着实令人惋惜。谈到未来发展,大家最大的希望是能够重新树起中外交流史这面旗帜,形成一个阵地,聚拢一批人才,搭建一个平台,整合分散之力,重振这一传统优势学科。
葛兆光教授指出,文史研究院召开此次会议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在推动中外交流史研究和学科发展方面做一些实质性的努力。目前文史研究院推动的“交错的文化史”和“从周边看中国”等研究方向都和中外交流史有关,复旦大学本身不仅过去有章巽先生等开创的研究传统,也有一些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如果得到该领域资深学者们的大力帮助,并通过设立专门工作室、开展研究项目、召开学术会议等具体形式展开合作,相信能够重新建立中外交流史学科的传统。文史研究院愿意运用自身资源,搭建这一平台。
章清教授表示,历史系将和文史研究院合作,共同采取一些具体举措来推动中外交流史学科的发展。历史系将把重点放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上,借助文史研究院平台的集聚效应,邀请资深的专家学者以讲学、定期或不定期授课、担任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等形式,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激发他们对中外交流史的研究兴趣,发掘并培养年轻一代人才。
顾云深教授谈到,推动中外交流史学科的发展,对人才培养国际化意义重大。一方面,接受过这一学科训练的,一定是同时具备中、外两方面知识和文化素养的人才,在当下国际间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此类人才是紧缺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中外交流史是国际学界热点、也是能吸引国外学者和学生兴趣的学科之一,通过文史研究院搭建的平台,借助校内外优质师资,开设中外交流史的对外课程,对我校的留学生培养,特别是准备重点推进的硕、博高阶留学生的培养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将有助于提升我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整体水平。
方晶刚处长总结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作为“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核心使命是推动我国人文基础学科的发展,同时保存和发扬我国人文基础学科研究的优良传统。文史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的、打破学科和单位边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这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有效形式。通过文史研究院搭建平台,历史系全力配合和参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一个中外交流史的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队伍在复旦大学出现。对于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文科科研处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将会给予大力支持。
会上,黄时鉴、芮传明、马小鹤、徐文堪等四位学者对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和历史系的提议及设想深表赞同,并表示十分乐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他们还就项目合作、讲学授课、参与研究生指导等事项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方式与两个单位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与会学者简介:
(1)黄时鉴(1935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对外关系史的权威,精通蒙元史、中亚文化史、中韩关系史,目前研究欧洲所藏有关中国的文献与图像资料。
(2)芮传明(1947年生),1990年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原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突厥史、摩尼教和中古西域史地,精通突厥文。
(3)马小鹤(1949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硕士毕业,1996年起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燕京社图书馆工作,从事摩尼教、粟特文文献、西域史地研究。
(4)徐文堪(1943年生)华东师大历史系毕业,曾任汉语大辞典出版社编审、四川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古代中亚历史和文明研究,精通吐火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