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王东杰等国内外四位青年学者来我院访问研究

9月,韩国仁荷大学文丁珍、四川大学王东杰、上海博物馆柳向春、普林斯顿大学孙英刚四位青年学者来到我院作访问研究,研究计划和课题简介如下。
 
孙英刚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与文化专业博士生,发表论文有:《唐代宫廷革命研究》(2001)、《长安与荆州之间:唐中宗与佛教》(2003)、《长安的王府与王宅》(2003)、《中古时代所见之“见鬼人”》等。
为期半年的访问期间参加项目:中国艺术、思想与文化史研究,课题名称:《抄经、鬼故事与佛教宣传》。主要对中古佛教文献加以挖掘,讨论讲故事在佛教传播中的作用,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比如佛教僧侣、普通信众、政治力量等,在这些故事中起到的不同作用。除了故事的表现功能,这一研究还会注重分析它的社会功能。
 
柳向春
复旦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现为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研究项目为:《乾嘉以降中朝学者交游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有:《中华本< 南齐书>校勘记失误举隅》(2003),《释“二宫”、“二省”》(2003),《张文虎与陈焕交游研究》(2005),《陈焕生平及其交游大略》(2006)等。
为期一个月的访问中,将利用《韩国文集丛刊》等韩国学者作品、我国相关人士别集等,以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为主要考察范围,考订中朝学者之间的交游事实。
 
文丁珍
韩国仁荷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发表的论文有:《中国近代小说与安重根》(2007),《从画报看的近代租界与女性》(2006),《清末新小说的叙事结构研究》(2001)等。
在我院为期半年的访问中,将从事《点石斋》画报所塑造的东亚形象的研究。简介:从《点石斋画报》和《申报》两种期刊,可以看出晚清当代人所接触的多种多样的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文化经验。以这种“所经历的日常经验”和“所生成的人文想象”来探索刚刚开始重构起来的近代东亚观念,大致可以分为表象、想象和文化三个阶段。本研究通过考察画报所塑造的东亚形象,分析晚清当代知识分子的谈论,来试图解释作为东亚的文化。
 
王东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专门史研究。发表的论文包括:《“乡神”的建构与解构:方志所见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崇祀中的地域认同》(2007),《走向多元动态的思想史》(2005)等。
为期半年的访问期间参加项目:近世中国转型研究。简介:在近代中国,语言文字与救亡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同时,言文合一、国语统一与推行等问题也提上了议程,成为一场“国语运动”。作为一场文化和学术运动,它和白话文运动、歌谣与民俗学运动、方言调查以及现代语法学科的形成等问题紧密相联。作为一场政治和社会运动,它也卷入到不同党派、不同地域的争执中。目前这一课题的资料搜集工作已经大体完成。
2008-09-19

 


发布时间: 2008/09/19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