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刊载孙卫国副教授承担我院项目的研究成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文史研究新视野”栏目刊载南开大学孙卫国副教授学术论文《传说、历史与认同: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之塑造与演变》,此文为我院2007年12月“从周边看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也是我院资助项目“清乾嘉学派与朝鲜北学派之交流与比较”的阶段成果。以下为论文提要:
 
传说、历史与认同:
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之塑造与演变
 
孙卫国
 
【摘要】朝鲜半岛对于其古代根基历史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过程。自朝鲜王朝以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极力推崇箕子崇拜,到独尊檀君朝鲜,当下意识与认同是决定这种变化的关键。朝鲜王朝作为明朝的藩国,处于中华世界体系之中,箕子作为来自中原王朝的教化之君,将朝鲜提升到“小中华”的地位,是朝鲜实现“由夷入华”的关键人物,因而受到极度尊崇,与之同时,檀君则处于被贬斥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与日本殖民势力的侵入,中华世界解体,大韩民族国家的形成,箕子被抛弃,檀君作为民族祖先的地位得以确立并被强化,成为韩国加强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因而,现实需求与民族认同是解开韩国根基历史塑造的一个重要视角。
 
本期【主持人的话】
 
葛兆光
 
在近代韩国历史中,“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的塑造与嬗变,总让人想起近代中国有关“黄帝”的追根溯源。通过对民族源头传说的叙述,凸显文化认同的象征,“寻根”常常是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常见现象,并不仅仅是在韩国与中国。在愈来愈“全球化”或“趋同化”的世界中,强化甚至神化族群始祖,叙述或想象古老而伟大的历史源流,总是建构自我文化认同乃至政治认同的惯用方法。
不过,由于民族、文化与地理的差异,追溯历史的途径却相当不同,由于庞大的邻居的存在与浓厚的异文化熏染,韩国在追溯历史时比中国多了一番用心。它不仅要构造一个悠久系谱,推出一个神圣象征,而且还要去除一个异邦圣贤,消解一个历史阴影,因此,便有了本期孙卫国论文所说的“箕子认同之消失与檀君信仰之勃兴”。有趣的是,如果反躬自省,我们也会发现中国人可能更愿意维护箕子传说而不太习惯接受檀君故事,这种回溯历史时的中韩心态差异,很微妙而且值得深思。其实,从历史学家的立场来看,檀君也罢,箕子也罢,在遥远的古代,固然都是太史公所谓“缙绅先生难言之”的传说,但是在近世韩国,檀君与箕子认同与信仰的嬗递,却正是韩民族真实的心路历程。对这一历史过程需要同情的了解与了解的同情。因为历史寻踪的差异,便有各自文化认同的不同;由于文化认同的不同,便有民族特性的坚持;正是民族特性的坚持,使得经济与政治日益趋同的世界,仍然保留了文化的多元色彩。当然,孙卫国这篇论文并不打算讨论如此宏大的话题,它只是讨论檀君信仰与箕子传说在韩民族历史中的变化。通过这一变化的叙述,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原本同一个“历史”,在演进时可能复现为三个“调式”(three Keys)——有时是“经历”,有时是“事件”,有时又是“神话”。
2008-10-09

 


发布时间: 2008/10/09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