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封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文史研究新视野”栏目刊载葛兆光教授《揽镜自鉴——关于朝鲜、日本文献中的近世中国史料及其他》和李焯然教授《越南史籍对“中国”及“华夷”观念的诠释》两篇学术论文,以下为论文提要。
《揽镜自鉴——关于朝鲜、日本文献中的近世中国史料及其他》
葛兆光 复旦大学
仅仅靠中国资料来解释中国,是否就已经足够?乍看上去,这个问题只涉及了处理历史资料的范围、技术和方法。实际上,背后却是一个如何“理解”或者“诠释”中国的大问题。多年来,朝鲜和日本文献中大量关于中国的史料,除了少量朝鲜汉文史料之外,很少被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学者关注。可是,这些史料不仅能够给我们提供新资料、新文献,而且可以给我们反观中国提供新视角,只有关注到那个时代日本和朝鲜的中国的观察和记录,才可以真正地从“异域之眼”来观看中国。比起差异明显的中西对比来,也许周边与中国的对比更加重要,因为透过原本一体的“同”和看似细微的“异”,才能看清各自的文化特征,也能够理解这一原本同根的文化,是如何经由历史和时间的放大,渐渐演变成难以弥合的鸿沟,这也许更加能够促进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自我认识。
《越南史籍对“中国”及“华夷”观念的诠释》
李焯然 新加坡国立大学
越南自10世纪建立大越国后,便开始接受中国儒家学说,建立文庙。至陈朝时,更开科取士,以儒家经典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以中国官方所推崇的程朱学说为依归。其中《春秋》的夷夏之防和朱熹《通鉴纲目》的正统思想,对越南史家有深远的影响。越南史籍的正统论,其作用在分辨“正闰”,又采用汉族政权惯用的“中国”以自称,以否定明朝的天朝和正统地位,将“居天下之中”的中国观念据为己有。可见中国古代的华夏与四夷观念,对周边民族有深远影响。中国周边的国家互相仿效,“中”与“外”、“华”与“夷”的概念在国与国之间变得模糊和混淆,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因素而转换。越南虽然在文化上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但在政治上却对中国政权有所谴责,对政治和文化的归属有不同的立场。同时,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观和文化优越感,虽然称其周边的民族为蛮夷,却又不能接受别人称自己为“夷”,以致在与中国交往时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政治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