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二辑刊载艾尔曼教授、王振忠教授、松浦章教授学术论文


    《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二辑(总第九十辑)刊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教授《日本是第二个罗马(小中华)吗?——18世纪德川日本“颂华者”和“贬华者”的问题:以中医和汉方为主》、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朝鲜柳得恭笔下清乾嘉时代的中国社会——以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抄本〈泠斋诗集〉为中心》及日本关西大学松浦章教授《海难难民与当地官民的语言接触——从嘉庆年间漂到朝鲜、中国的海难事例看周边文化交涉的多重性》三篇学术论文,皆为提交给我院2007年12月举办的“从周边看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以下为提要。



日本是第二个罗马(小中华)吗?
——18世纪德川日本“颂华者”和“贬华者”的问题:以中医和汉方为主

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


提要:16-18世纪,日本从一个地方武士特权阶层和首都贵族主导的社会,变成了新兴商人和平民逐渐掌握权力的商业化社会。一部分以教授汉文为生的儒士,凭藉其文化优势占据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虽然有“颂华”和“贬华”腔调之分,但实质立场都是试图将儒学从中国背景中剥离,从而把中国古代圣人之“道”日本化。另一部分以中医谋生的儒士,在其医学研究中体现了清代学术的影响,比如新汉方考证派的兴起。总之,相比兰学对日本现代性影响被过分夸大,本文认为儒学影响了18世纪日本的走向。



朝鲜柳得恭笔下清乾嘉时代的中国社会
——以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抄本《泠斋诗集》为中心

王振忠


提要:本文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抄本《泠斋诗集》及其相关的书籍加以比较,揭示各种版本内容之异同,并藉以反映清乾嘉时代的社会及士人心态。作者认为:《泠斎集》的形成有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燕台再游录》原本应与《滦阳录》一样,一诗一注。《泠斎诗集》中的《热河纪行诗四十九首》,与《滦阳录》、《热河纪行诗注》,三种文本虽同出一源,但文字详略却各有不同。从对它们的相互比勘中,可以看到有关清代史事的一些侧面。通过异域之眼的关照,我们对流连于扬州、北京等城市的一批文人画家活动之生存状态,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海难难民与当地官民的语言接触
——从嘉庆年间漂到朝鲜、中国的海难事例看周边文化交涉的多重性

松浦章


提要:东亚地区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前近代,通过这些海洋而进行的文化交涉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帆船的存在,否则将无法描述相互之间文化交涉的情形。当然,航海去目的国并不是都能安全抵达,也有因风浪遭遇海难事故而漂流至异国的情况。这时,当局往往根据亚洲各国传统的救济方法,通过用这些海域各国共通的文字——汉字进行语言接触的方法之一的笔谈形式,调查海难的具体情况,厚待遭难者并将其送回本国。但是,也有的时候这种语言接触根本不能沟通。本文以语言接触时发生了困难的海难事例为中心,通过阐明当时双方进行语言接触的具体请况,提出一个在周边发生的文化交涉的问题。

2008-07-10

发布时间: 2008/07/10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