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3日,由台湾“中研院”院士、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王明珂主讲的复旦人文高端讲座“人类生态”第一讲“人类生态概说”在光华楼东辅楼103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兆光任主持。
一、概念与要旨
王明珂院士首先说明了此次系列讲座的概念与要旨:人类生态(human ecology)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类与其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与自然界互动,并对双方造成影响。该领域汲取了生态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了解人与环境间多元、多变的关系。对于人类生态,各个学科共同关切的基本问题包括:生态系统及其变迁、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文化生态、人口和环境负荷能力、环境健康、气候变化和全球环境问题、环境公平、弱势社群是否被迫停止开发以保护其较好的环境等。
然而,虽然使用同一词汇“人类生态”并同意其为跨学科的知识与问题解决方案,各个学科却各自有不同的问题偏重与方法:生态学、环境科学和人类行为生态学侧重人类行为如何适应生态体系,而对于人类的社会与文化关注较少,方法则倾向于量化分析;人文地理学、城市生态学主要关怀人与环境中的空间问题,常利用空间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方法,研究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城乡人群空间分布;政治生态学和环境政策考察人与环境关系中的政治、经济和政策,使用质性分析方法;人类学、文化生态学关注人、社会、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田野调查、社会现象的量化分析、社会结群、阶序及相关权力分析及各种角度的文化研究等方法。总的来说,不同学科之间,尽管都具有从多学科角度处理复杂的环境、生计、社会与文化问题,以提供较全面和综合性解决方案的关怀,在研究的偏重点上仍有较大差异。
随后,王明珂院士介绍了自己对于人类生态的认识与思考过程。首先,王明珂院士作为人类学家,受到人类学民族志(ethnography)的训练。人类学民族志一般包括环境、生计、社会、文化四个主要结构,这构成了西方人类学的学科根基。经济人类学对于王明珂院士思考人类生态也具有重要影响,王明珂院士以人类学家斯坦利·汤拜亚(Stanley Tambiah)与杰克·古迪(Jack Goody)关于非洲锄耕与印度犁耕农业的比较研究,以及克里福德·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对印度尼西亚农业内卷化的研究为例,说明了人类生态中环境、生计、社会、文化之间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王明珂院士个人研究实践与人类生态的关系。第一,王明珂院士在对于羌族村寨社会的研究中发现,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高山纵谷的自然环境资源促使当地人群划分地盘界线,采取多元的生计手段利用环境资源,并影响到当地社会结群、认同与区分,由此产生山神崇拜、神林信仰、地盘家族神信仰、弟兄祖先历史记忆等文化。王明珂院士在此特别强调多点田野方法的重要性:观察不同村寨人群的差异,并从中寻求意义。
第二,在对于北亚游牧民族的研究中,王明珂院士继续运用人类生态的概念,着重考察不同环境、生计的北亚游牧部族,如何以“社会”手段面对汉帝国的挑战。比如,草原上游牧的匈奴为了对抗汉帝国而结为游牧帝国,采取农耕、渔猎、游牧结合的生计方式的鲜卑组成部落联盟,居于山谷之中的西羌则散为众多部落,只有在对抗汉帝国时才短暂组成联盟,之后又回到部落间的战争之中。这三个例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生计、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王明珂院士同样采用从多元、差异中寻求意义的方式加以思考。
此外,对于王明珂院士思考人类生态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地质学、地球物理以及建筑学等各方面专家都利用学科专长向受灾社会提供帮助。这促使王明珂院士思考,当人们遭受重大灾变,需要协助与重建时,人文社会科学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从灾后龙溪沟异地安置的争议中,王明珂院士更对刻板少数民族文化概念下的社会重建进行了反思。
王明珂院士于2008—2011年组织团队对青藏高原东缘山神社会进行田野考察,期间面临如何使学术背景不一的团队成员都对人类社会有基本认知,而让所搜集的资料具有可比较的共性或共同结构的问题。
王明珂院士利用人类生态的概念,按照环境、生计、社会、文化的结构设计了调查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大量的田野研究,从中总结出20世纪上半叶羌族山神社会与大凉山彝族社会两种不同的人类生态:
在羌族山神社会中,各家各寨平等自主,以对外共同保护与对内彼此分配、竞争的方式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并形成了各种形式的空间社群认同,表现为山神信仰、地盘家神信仰等。藏羌人群不轻易搬迁,将房子建筑在有地盘神的老地基上,以此控制户数,同时重视自身以及邻人的地盘界线,因此不外出开荒,对多种神灵都采取祈福、感恩、还愿的信仰方式。
而同一时期大凉山彝族社会的人类生态则表现为阶序化的社会组织,以对外搬迁、开荒、征服来解决生存资源问题。在彝族社会中,家支认同重于同乡、同村人群认同,故有丰富的家支英雄、战争与迁徙的历史记忆,而没有类似藏羌的山神信仰或地盘家神信仰,房屋建筑也表现出频繁搬迁的特征,宗教上对于鬼神采取役使的态度。
上述对人类生态概念的思考,后来被写入《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一书,在书中,王明珂院士提出: 将环境、生计、社会作为人类生态的本相;将文化与文化表征作为人类生态的表相。王明珂院士结合图例说明,从建筑、服饰等文化表征中,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环境、生计、社会等人类生态状况。
最后,王明珂院士介绍了自己于2017—2022年主持的台湾农村社会文化调查计划,该计划旨在为台湾的“农村再造”提供完整的思考架构与背景资料基础,并非研究性的计划,而是资料收集性的。秉承实务、实学、实践的宗旨,在王明珂院士的规划中,资料工作占70%,研究工作占20%,实践工作占10%。其中,人类生态项目调查这一主要的资料收集工作规模较大,涉及人员、学科领域较多。王明珂院士通过分析该项目的调查实例指出,人类生态具有层级的结构,例如原住民地区有自己的人类生态,同时是台湾城乡人类生态的一部分,又是更大范围的世界的人类生态的一部分,所以城市环境的污染也会影响到乡村原住民地区居住环境。
演讲结束后,葛兆光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作总结与评论。随后现场听众围绕相关问题向王明珂院士提问,王明珂院士分别作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