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院

纪要|【复旦人文高端讲座】王明珂(第二讲):人类生态的内涵

2023年10月16日,由台湾“中研院”院士、北京大学客座讲席教授王明珂主讲的复旦人文高端讲座“人类生态”第二讲“人类生态的内涵”在光华楼西主楼2801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张晓虹任主持。


1E3C5


一、人类生态四要素

讲座伊始,王明珂院士强调:环境、生计、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生态的四个最重要的项目,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特定的生计活动,并为此结为各种社会群体、建立社会阶序以分配资源,并以文化来规范或导引人们的社会行为,以期这一人类体系的稳固及延续发展。

由此可见 人类生态的整体性: 环境及其资源提供人们生计所需,人类常常采取社会、文化的手段,来解决资源匮乏、分配、竞争等问题,因此也影响人们的生计以及对环境的利用与开发。任一环节的失败或变迁,都会造成整体人类生态体系的崩溃或重新调整。

62729


人类生态

接下来,王明珂院士便对这四个环节作逐一的介绍、解释。

二、四要素之阐释

要素一:环境

首先是环境,主要包括环境、资源和边界三个要素。 人类所居的包括自然环境与经过人类修饰改造建设之后的环境。自然环境的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特质、季节气候等。王明珂院士结合图例,分析了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缘、西北森林草原等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广义的环境还包括许多其它人为因素,如政治、军事、行政与社会文化等等造成的整体环境。

28D2C


环境的三要素

环境资源指环境中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与人为资源,前者如阳光、水、土壤、植物、动物、矿产、微生物等,后者如市场、交通线、都市等人为创造的环境及其资源。 人为资源有时是由需求创造出来的。地方上的头人、村长、寺庙主事等头衔,以及声誉、地位、家世、文化、道德价值等象征性资源也可以看作人为资源的一部分,故一些生计活动的目的并不只是物质的,也具有象征的、精神的性质。

边界同样可以分为自然边界与人为边界。 自然环境,如海、河、湖与陆地之间,平原与山地之间,高山的山梁之间,都存在自然产生的边界。人类群体所设定的环境空间,如国家领土、村寨地盘、神圣空间等等,也都有人为设定的边界。人群常利用自然边界来设定人为边界,在资源竞争、分配及管理之下也会产生各种人为边界。边界还可以细分为严格或宽松的边界,有或无具体阻隔物的边界等,并涉及土地使用权与拥有权,以习俗、传统文化或当今法律维护边界等问题。王明珂院士在其主持的台湾农村社会文化调查项目中发现,原住民传统对于领土边界的概念与现代社会的很不一样,因此常常产生纠纷。然而,维持人类生态常常需要迁移、跨越边界,如欧洲殖民国家在北非、中东所划定的政治边界就对当地社会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72C90


环境人为边界

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导致的环境变迁时有发生,如冰河期、全球暖化、长期干旱、异常天候、火山暴发及地震等造成的地理环境变迁,人类生计与社会也常常随之改变:或迁走,或改变生产策略,或重组社会。此外,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为了与其他社会群体竞争,而形成了保护环境领域的社会性。由一个村寨的地盘,到一个国家的疆土,皆构成人群的领域。然而,领域的大小千差万别,这涉及到人群的生计及社群组织的差异,主要出于保护领域界限所付出代价与所得收获平衡的考量。

89A49


环境变迁与永续

要素二:生计

其次是生计。人们利用或适应环境,以获得生存资源的种种生产、分配与交换手段被称为生计策略(subsistence strategies)。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有不同的生计策略,其主要考量可以概括为:追求最大利益或最小风险,或者两者兼顾。王明珂院士结合自己在羌族地区田野调查的经历指出,一般在接近市场、接近交通主要路线的地区,人们倾向于追求最大利益(市场取向),反之则倾向于选择最小风险(生计取向)。生计策略还可以分为多元的和单一的、主要的与辅助的。在传统的农耕或者游牧经济中,人们通常都采取多元化的生计策略,如采集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辅助的生计手段,游牧民则常常在游牧以外进行贸易、渔猎等活动。不同生计手段所产生的贡献还有客观与主观的区别。

根据不同的环境,生产与消费的方式可以分为家庭式、地域式和市场取向三类。 与此相关的是生计安全与“盈余”问题,即掌握多少盈余才能保障生计安全?这一概念非常抽象,难以把握,故藏族地区传统村寨中悬挂猪膘作为盈余的象征;由于生计方式的可预测性不一,游牧人群与定居人群对于盈余的概念有很大差异,难以建立稳定的市场关系。

6561B


生计策略

作为资源供应、调度、交换之所,市场在人类生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市场中,买卖双方的信息比较对称,然而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市场之中,信息则成为一个可以被利用甚至操作的要素,在带来竞争、发明、创新的同时,市场也会导致投机、剥削、阻碍流通。

市场中的交换,是人类社会诸种交换关系中的一种。 人类学意义上的交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不一定总能互不相欠。人类学家强调由交换造成的交互关系(reciprocity),并将其分为正面交互关系、对等交互关系、负面交互关系等。分享、互助、礼物、慷慨与贡献等行动皆构成交换,交换行为产生恩欠、爱恨、阶序等情感,以及声名、地位、信任、名誉等社会象征资本。这是我们理解人类生计的一个重要角度。

不同的环境中,人类采用不同的方式维持生计安全。 如在渔猎社会中,由于生计模式的不稳定性,形成了注重分享的道德规范。然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羌族定居社会中,人们比较重视彼此之间的区分,而少有分享。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计安全主要通过国家的集中、再分配得到保障。

937BA


生计安全

要素三:社会

第三是社会。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总会产生竞争,因此人类结为各种社会群体,以保护及扩张领域,以合作生产,共享及分配成果,并与其他群体争资源。同一群体的人以某种“共性”(如血缘、空间地域、性别、世代、职业、宗教、政治倾向、兴趣嗜好等)彼此认同,并设定群体边界以排除他者。主要的人类社群有:血缘社群,如家庭、家族、宗族、国族;空间地域社群,如邻里、同乡;政治社群,由部落、王国、帝国到当代民族国家皆是。族群认同的根基性,来自原生家庭的经验与记忆。同时,族群认同也具有工具性,由于族群认同有凝聚人群的根基情感力量,它常成为人们趋利避害的现实工具。人群血缘认同与居住空间认同相迭合的社群,被称为原初社群。

38933


社会结群与区分

在社会层面,为了维持生计的稳定与延续,而产生出一套稳定的、广为众人接受的社会规范,以界定个人角色和应有作为,被称为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 如家庭、教育、宗教、政治和经济等社会制度,皆具有塑造个人和群体的文化价值和规范,指引人们互动和履行社会角色之行为,以维持社会的基本构成及其延续的作用。为了实现特定社会目标或功能,还需要创造有其内部运作法则与结构的组织机构,即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如教育是一套社会制度,实践此制度的各级学校是社会组织;修方志是一套社会制度,方志局则是实践此制度的社会组织。

社会人群之间的高下阶序现象被称为社会阶序(social hierarchy),此易为人们所感知。但其背后有一些更基本的、不易被人们感受到的造成此不平等的概念、主流历史、制度、宗教与伦理道德等,被称为社会阶层化(social stratification),比如常见的某一人群特别适合某一行业的刻板印象。社会阶层化有时只是在意识形态上,有时则受到制度或法律支持,而成为社会现实。各种群体的利益与观念冲突,常造成社会抗争乃至斗争,相应则有各种形式的社会控制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人类社会的安全。

641FE


社会制度与组织

要素四:文化

最后是文化。文化泛指人们为巩固与延续本地人类生态所建构的社会典范、规范,简而言之,我们不知不觉或者无法避免地受到社会压力而产生的行为,都可以被视为文化。某一特定文化所造成的景象,比如服饰、仪式、历史书写等,则是文化表征。文化表征在特定的文化之下对个人产生社会意义。我们常说的民族特色,就是由文化与文化表征所造成的。

9B07E


文化与文化表征

人类的日常生活习俗,包括体态、表情、肢体语言、谈吐与衣着的选择与表现,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价值观与期望, 王明珂院士通过分析图例,解释了文化表征如何体现人类生态的本相。人们常用饮食与服饰作为身体的延伸,表达人与人间、人群与人群间的认同与区分,如英语词汇embodiment,即包含了被社会塑造的身体与被众人身体塑造的社会两重意义。

在人类生态中,文化有时还发挥维护环境安全的作用。 如一些地方以神树林信仰来维护村寨居住的环境安全;或者通过山神信仰及仪式来宣示本地的资源边界;或者通过地盘家神的信仰文化控制人口,保证共享地盘资源的人不能多,共同保护地盘的人不能少。维护人类生态的文化还包括婚姻与结盟、历史记忆与叙事文化等。

B3DDF


保护地盘的文化仪式

三、总结:整体性、多元性与相对性

最后,王明珂院士总结人类生态体系具有整体性、多元性与相对性的特点。环境、生计、社会、文化彼此相依及交互影响,任一方的偏重、恶化,以及与其他方面的失调,皆可造成整体人类生态的变迁或彻底失败。此外,从个人福祉与社会公平观点来看,成功、稳定并能长期延续的人类生态体系,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人类生态体系。由于环境之间的差异,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开发也有不同,人类生态体系是多元的,它们的价值都是相对的。不能简单地说某一种生计方式或社会制度更为理想,而主要应该从环境、生计、社会、文化之间的配合以及该体系中每一位成员、每一个群体的福祉与公平来评价。

3801E


人类生态的整体、多元与相对性

演讲结束后,张晓虹教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就相关问题与王明珂院士讨论。现场听众也向王明珂院士提出不同问题,王明珂院士分别作了解答。
(整理人:钟淇名)



发布时间: 2023/12/13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