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中国通俗文学散文巨著《目莲三世救母宝卷》的首个完整俄文译本。此文是宝卷体裁文学的一种,多用于向普罗大众进行口头朗诵,通常具备强烈的宗教主题。《目莲三世救母宝卷》在历史上曾历经多次修订,本译文所选取的乃是此类体裁发展至晚期的版本。其现存最早的木刻本出于1876年。即便如此,这一文本的早期源流亦定可从1876年以前探寻得到。此文讲述了释迦摩尼十大弟子之一目莲(目连),从地狱的折磨中拯救其罪恶母亲灵魂的故事。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一部佛教经典——《佛说盂兰盆经》,但这部经典后来在中国通俗文学领域中得到了显著发展,并且由白话文书写。其中包括讲唱和戏剧两种形式。《目莲三世救母宝卷》属于这一故事在中国文学领域演进的晚期阶段。文中对阴间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这代表了在清代中国人中通行的宇宙观。此外,文中还包含着许多关于传统中国平民日常生活和习俗的细节性记述。其中通过描写目莲转世为唐代叛军首领黄巢(卒于884年)和屠夫贺因的桥段,将宝卷原本的佛教主题与中国中古史的特定解释以及明清时期的民间教派(流行的俗家佛教教派)信仰联系在一起。该书日前虽已有英译本,但本译本则根植于作者对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宝卷形式以及发展问题的长时段研究,对相关问题提出更加详细的评论和解释。此外,本书附录的之一围绕目莲故事在东亚和中亚几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朝鲜、越南、西藏和蒙古)的传播情况展开,并撰有专文讨论。在上述其中几个国家地区,如日本与越南,这个故事至今仍在百姓间颇受欢迎,皆因于它与以救赎仪式和飨祭为中心的中元节(盂兰盆节)相关,有的已脱离佛教寺院的框架。本书是对目连救母这一故事在前近代时期(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的流传情况及中国通俗版本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的首次综合性讨论尝试。此外,在本文的另两个附录中还包含了两部与该故事有关的早期中国佛教典籍(五至六世纪)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