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史学科班生公众号

学术与社会: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修订版)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丛书:新史学丛书
定价:89元
页码:468页
出版日期:2025-06
章清,1964年10月出生,四川泸州人。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研究。出版《“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上海三联书店,2015)、《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等专著。
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但读书人还在,如何确立其在现代社会新的角色与身份,就成为走出科举时代的学人思虑的焦点。 本书从“学术与社会”这一视角出发,围绕近代中国“社会重心”的转移与读书人新的角色这一主题,从社会科学视域提出问题,以历史学角度和方法回答和阐述,让后科举时代读书人阶层的历史沉浮清晰起来。
引论 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
一、国家·社会·个人
二、“省界”意识成为聚集的基础
三、“业界”所表征的“亚文化圈”
四、“中等社会”及其阶级意识的萌芽
五、五四的参照意义
结语
第一编传统的发明
传统:由“知识资源”到“学术资源”
——简析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失落及其成因
一、“经典”的意义及其在晚清的境遇
二、《新青年》对“经典”的征引
三、“知识资源”与“学术资源”
四、“经典”的失落与反传统
近代中国留学生发言位置转换的学术意义
——兼析近代中国知识样式的转型
一、留学生在本土的文化养成
二、边缘人知识分子的认同危机
三、进入本土文化的不同渠道
四、知识样式转型的历史脉络
“策问”中的“历史”
——晚清“历史记忆”延续的一个侧面
一、科举改革与“策问”:对新知之接引
二、“策问”“经世文编”及其他
三、“策问”中之“中史”
四、“策问”中之“西史”
余论:晚清之另一种“历史记忆”
第二编思想界的解析
晚清“思想界”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
一、“思想界”的表述
二、“思想界”的要素
三、读书人表达方式的转变
余论:隐然已在的“思想界”及其他
民初“思想界”解析
——报章与读书人的生活形态
一、报章所呈现的“思想版图”
二、读书人晋升的阶梯
三、大学·报章·社会
四、政治·思想·学术
余论:“思想界”的另一面
“五四”思想界:中心与边缘
——《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的阅读个案
一、《新青年》作为“中心”的确立
二、“阅读”报章:成长的阶梯
三、阅读《新青年》:金毓黻的故事
四、来自学生的“声音”
余论
1920年代:思想界的分裂与中国社会的重组
——对《新青年》同人“后五四时期”思想分化的追踪
一、审视思想界分裂的“后见之明”
二、《新青年》的“分裂”,抑或陈独秀的“出走”
三、政治歧见:一个目标,两条道路
四、“我们”与“他们”:思想界的联合战线
五、阶级意识的提升与中国社会的重组
第三编“学术社会”的建构
“学术社会”的建构与知识分子的“权势网络”
——《独立评论》群体及其角色与身份
一、一群读书人与他们的多重身份
二、“我们应该努力做学阀”
三、推动学术事业的展开
四、对公众事务的介入
五、“出山要比在山清”
六、“身份认同”与“权势网络”
七、“权势网络”与知识分子角色的依附性
1930年代:“国难”与现代中国学术的成长
一、“国家政权建设”与教育学术
二、“国难”与《独立评论》的创刊
三、如何使学术教育成为建国的力量
四、学科规划之例证:心理学及其他
五、知识阶层的动向
六、小结
“局内的局外人”: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学人外交”
一、权势的转移与知识阶层的“思出其位”
二、官方对学人的“借重”
三、驻美大使任上工作的评价
四、“局内的局外人”
再版后记
本书是笔者的第一部论文集,列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近代中国研究书系”,201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乃系汇集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代史学科部分教师的成果,以主题的形式辑录各教师发表的专题论文。此次有机会修订再版,要特别感谢全力促成此事的谭徐锋兄的美意,将此收入其策划组织的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史学丛书”。
本书有机会“再版”,于作者来说自是深感欣慰的事,如何通过真正意义上的“修订”,使书稿得以完善,也是需要用心考虑的。笔者之前撰写的《胡适评传》《“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皆曾修订再版,每次也都花费了不少时间。本书的修订,增补了《“局内的局外人”: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学人外交”》一文,这样第三编“学术社会”的建构,补充了读书人参与实际政治的情况,可以更完整展示“学术社会”的情况。全书的修订,除校正讹误并按照新的格式要求做了统一梳理外,主要是补充了一些新的史料,以完善相关史事的说明,也使论证更为周详一些。当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正遭逢“史料丛出”的时代,算得上“日日新,又日新”,故此,尽可能“增补”今日所能利用的新资料,也成为“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此书涉及的不少书报资料,以往利用起来还不那么方便,现在则有更方便的数据库可资利用。如“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就建立起极为方便的检索系统,研究者可以充分利用其中所收录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
有必要再次说明的是,上述论文大体上都是应邀参加学术会议所写,或曾刊于学术刊物,或编入会议论文集中。因此,对于此过程中各位论文评议人,以及编辑人员所付出的辛苦,谨致谢忱。也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复旦学报》等刊物以及出版会议论文集的机构,惠允使用曾经发表于各刊物、文集中的文字。
章清
2024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