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菲
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2012年11月6日,我院与英国华威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举行双边合作会议,作为协商、规划双方合作方向与内容的首次会面,参会人员包括来自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文物与博物馆系的6名学者,以及来自华威大学全球研究中心的3名学者。董少新副院长首先代表文史研究院致欢迎词,表达了我院对与华威大学方面展开学术合作的大力支持。邓菲副研究员介绍了文史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人员构成、出版物与各类学术活动。何安娜教授也对华威大学的全球研究中心进行了概况介绍,涉及该中心的组织结构与目前学术活动的开展等。何安娜教授与邓菲副研究员另就华威—复旦合作项目计划的发起、初步计划、项目申请、合作方式等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随后与会者就合作项目的规划与建议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双方学者对“重塑中国:有关中国的形象认识研究”(Forging China: on the Knowledge and Depictions of China)这一研究主题达成初步共识,希望今后可以围绕该主题开展学术会议、人员互访、论著出版等一系列合作与交流。该课题旨在从人文学科的角度构建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向。具体的研究希望以双边合作的形式,利用并整合来自中英双方的研究资源,通过对中国以及域外现存的文献与视觉材料的研究,理解中国历史上的自我认同以及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与呈现。鉴于该题目涉及不同类别、不同来源的历史资料,合作项目将采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以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与物质文化的多维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析与解读。
合作会议的下半部分主要以双方学者会议报告的形式进行。华威方面的学者Ross Forman教授讨论了19世纪以来英国有关中国酷刑的表现。他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学作为主要的研究资料,诠释了酷刑的表述及其背后所涉及的英国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想象。Michael Harrigan教授梳理了近代欧洲关于中国认识的文献资料,通过对17世纪欧洲游记、通信、百科全书等多种资料的介绍,进一步探讨了中欧文化交流研究中可以采用的资料、视角与个案分析。何安娜(Anne Gerritsen)教授的报告主要关注17世纪的物质文化资料,通过对居住在比利时安特卫普的葡萄牙人Emmanuel Ximenes家中瓷器清单的研究,探讨了当时葡萄牙人对中国瓷器的使用,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有关中国的信息与知识渠道。
复旦方面的学者也做了简短的会议报告。文史研究院朱莉丽助理研究员从15、16世纪日本禅僧文献中记载的中国之行入手,讨论了当时日本僧人对于明代中国的了解与认识。文物与博物馆系的刘朝晖教授梳理了15至16世纪早期中葡交往中涉及的外销瓷器,以及物质文化资料所反映的中西交流问题。文史研究院董少新副研究员简要介绍了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报的相关资料、案例、研究角度以及今后研究中可以关注与填补的内容。邓菲副研究员将中国绘画中的重要题材——“耕织图”作为研究切入点,探讨了17至18世纪清朝皇帝如何利用汉人的传统视觉表现形式,进行王权合法性与个人政治形象等方面的塑造,以及艺术在该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白若思副研究员围绕17至18世纪俄罗斯历史资料中有关中国的文化知识,探讨了多种语言资源中所记载的中国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反映的该时期俄罗斯的历史、政治与文化特征。王鑫磊助理研究员以1881年朝鲜的“绅士游览团”为研究对象,进行朝鲜近代化改革模式的研究,通过绅士游览团有关“以中为师”还是“以日为师”的选择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朝鲜对于19世纪中国形象的认识与想象。
双方的会议报告紧扣“重塑中国:有关中国的形象认识研究”这一主题,对15至19世纪以来中国、亚洲乃至欧洲所存的史料与物质文化资料进行研究,审视了该时期中国内部、朝贡体系所属国以及欧洲国家对于中国形象的建构与想象,也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突破口。
在会议的最后部分,双方学者再次就两校合作的不同形式进行讨论,初步拟定了2013—2014年度研究人员的互访计划,并暂定于2013年秋季举行双边学术合作的首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将由复旦与华威两校的研究人员组织并参与,同时还将邀请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围绕“重塑中国:有关中国的形象认识研究”进行交流与探讨,并计划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华威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两方以中、英文分别出版会议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