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下载

董少新:《东西文化交流》(2010春)

教师简介:董少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2001-2003年,葡萄牙里斯本大学、东方基金会访问学者;2004年,中山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4-2005年,浙江大学历史系讲师;2005-2007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后;2007-2008年,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博士后。主要研究兴趣:东西方交往史,中国天主教史,欧洲海外扩张史,医学史,中葡关系史等。
联系方式dongshaoxin@fudan.edu.cn; 光华楼西主楼2817室。
上课时间: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2010年3月5日-6月11日
          每周五第3-4节课
          9:55-11:25
上课地点:HGX105,光华楼西辅楼105教室
期末考试:写一篇书评,于2010年6月30日前提交。
成绩构成:平时表现(40%)+期末考试(60%)=学科成绩(100%)
 
课程综述:通过专题讲授、多媒体(影片、大量图片)、补充阅读、课堂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追溯大航海时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轨迹,给予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异文化间交流过程中诸多问题的思考。
 
课程安排:                                                   
 
第一节(3月5日):课程介绍,历史,东西方交流史,西域与南海
参考阅读:王小甫等编著:《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导论,第1-22页。
          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前言,第1-12页。
 
第二节(3月12日):大航海时代(一)
观看记录片:《大国崛起》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
作为十六世纪最主要的海权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坚船利炮为后盾,登上对印度洋以及“亚洲地中海”的每个重要海岸,接着,不仅点状四处建立商港和堡垒,更开始进行面状殖民扩张。1580年起,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因继承顺位兼领葡萄牙王位,形成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日不落大帝国。
随着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征英的惨败,西、葡在世界各地所拥有的优势,开始遭到欧洲新教国家的挑战。1581年摆脱西班牙而独立的荷兰,在1600年航抵日本,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两年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成立。新教国家在17世纪逐渐取代老牌殖民地帝国,称霸世界。
课堂讨论
 
第三节(3月19日): 大航海时代(二)
大航海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其造成的影响可以与农业的发明以及人类登上月球相比。从此,地球各大洲、各个文明紧密联系在一起。欧洲国家通过贸易和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又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吸收世界各文明果实,迅速成为世界的主导。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瓜分世界
技术(航海、军事、地理、医疗)
贸易、物种交换
参考阅读:
《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编委会编:《大航海时代——探险与征服》,1-157页。
戴维·阿诺德:《地理大发现》,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第四节(3月26日):16世纪的中葡关系
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前期的中葡关系,是中西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1557年,葡萄牙人获得了澳门居住权,使澳门成为世界贸易网络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从此逐渐向近代国际贸易转变。
最初的接触、澳门的形成、贸易网络的形成
参考阅读:
张天泽著,姚楠、钱江译:《中葡早期通商史》,中华书局,香港,1988年。
万明:《中葡早期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第五节(4月2日): 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期的东亚海域
16世纪后期,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势力也紧随葡萄牙之后出现在东亚海域,深刻地改变了这一区域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原本由中国控制的朝贡贸易体制遭到冲击,中国在这一区域的绝对影响力也开始逐渐式微,但仍掌握着对外关系的主动权。日本侵朝战争失败,德川幕府上台,对外采取所谓的锁国政策,但仍与中国、朝鲜、琉球和荷兰贸易。西班牙控制了菲律宾,荷兰控制了巴达维亚和台湾,在与中国、日本贸易方面,与葡萄牙展开激烈竞争。
 
第六节(4月9日):欧洲天主教传华概况
16-18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是欧洲天主教传教士。通过这些人,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工艺、艺术、地理知识等不断传入东方;同时中国的政治体制、科举制度、儒家思想、艺术等也传入欧洲。文化传播是传教的手段,但天主教在东方的传播本身则经历了很多曲折……
修会、调试政策、中文著作、教案、礼仪之争、西学东渐……
参考阅读:
王治心:《中国基督教史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0-115页。
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耿昇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杨森富:《中国基督教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
 
第七节(4月16日):几位重要的来华传教士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和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长期在华传教,同时撰写了大量的中文著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因为在科技上的突出表现而受到中国朝廷的重用,甚至加官晋爵,在朝中地位甚高。但因为中国人在接受西洋文化过程中意见不同,这些来华传教士在华的遭遇也各不相同。
参考阅读:
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余三乐、石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林金水:《利玛窦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魏特:《汤若望传》,杨丙辰译,商务印书馆,1949年。
魏若望编:《南怀仁(1623——1688)——鲁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第八节(4月23日):著名的中国天主教徒及天主教的本土化
天主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社会上层产生了一批著名的奉教士大夫,在社会下层也形成了一些奉教村落。这批奉教的中国人,一方面承袭中国传统文化与礼仪,另一方面则接受了天主教的教义与教规,成为两套文化传统浇灌之下的特殊群体。他们能够开风气之先,接受新传入的文化,另一方面,在新传入的文化与固有文化产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在内心中进行痛苦的抉择。在两种文化的激荡与调试过程中,入华天主教也逐渐开始了本土化的过程。
参考阅读:
王成义编著:《徐光启家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
方豪:《李之藻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年。
钟鸣旦:《杨廷筠——明末天主教儒者》,圣神研究中心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章文钦:《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中华书局,2008年。
张先清:《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中华书局,2009年。
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第九节(4月30日):西洋火炮的传华
西方势力成功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掌握着先进的武器装备,西洋大炮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而随着西方人的东来,西洋火炮也逐渐传入中国,并在明清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受西方影响,明末中国制造的火炮水平已居世界前列,但清朝完成统一后,没有进一步改进火炮技术,至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火炮水平甚至不如明末,导致被动挨打的局面。
佛郎机、红衣大炮、葡萄牙铳师
参考阅读:
董少新、黄一农:《崇祯年间招募葡兵新考》。
黄一农:东方早报文章。
 
第十节(5月7日):西洋医学的传华(一)
行医是来华传教士所采用的一种常见传教方式。他们不仅长期在清宫中行医,而且足迹遍及各驻地,行医对象上至皇帝,下至普通百姓甚至被抛弃的麻风病患者。为士大夫和皇族治病旨在结交上层,寻求保护,而为普通百姓治病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其皈依天主教。但绝大多数传教士并非医生,而仅懂得少许医药学知识,甚至来华后通过学习中医来为人治病。但无论以何种方式,传教士均将患者的康复归因于上帝的仁慈,为此,传教士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常伴有一些宗教仪式,或者宣扬圣水、念珠、十字架等圣物的神奇疗效,告诉患者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够彻底获得拯救。
行医与传教、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参考阅读:        
董少新:《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上编。
 
第十一节(5月14日):西洋医学的传华(二)
用于认识自身进而认识上帝的西方解剖学,传入中国后,士人将其视为“反身格物”以穷理的学问,经过阿奎那等人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被纳入“天地人”三才之学的体系,拥有心性之学背景的士人用其丰富“人学”知识,进而达到“大医大儒,道无二理”的境界。而受“天儒合一”思想影响,清初医者王宏翰等人径直认为天主教的上帝等同于儒家经典中的上帝。在这一认识下,西洋解剖学、生理学和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之说虽然正面相遇,但并未因其差异而引发争论。
天花曾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痛苦,明末中国人发明人痘接种法,成为世界免疫科学的先导。此法在后来传入欧洲,十八世纪末,英国医生贞纳受其启发,发面牛痘接种法,成功率更高。不久牛痘法便经由澳门传入中国,为中国人抵御天花发挥重要作用。
性学与医学、人痘西传与牛痘东渐
参考阅读:
董少新:《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下编。
董少新: < 论邱熺与牛痘在华之传播>,《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134-140页。
 
第十二节(5月21日): 19世纪新教传教士的来华及中西文化交流
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从此揭开了了基督教新教在华传播的序幕。从此,英美等国的基督教传教会不断派遣传教士来华,尤其是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传教士在通商口岸获得传教保障。新教传教士在中国成立中华教育传教会和中华医疗传教会,对中国近代的教育和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带来了西方科技革命后的新成果,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造成了颠覆性的冲击,使传统中国逐渐向近代化转变。
 
第十三节(5月28日):中国文化西传(一)
16-18世纪,相对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要大得多。欧洲人的航海、艺术、生活乃至启蒙运动,都与中国文化有联系。
参考阅读: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艾田蒲:《中国之欧洲》,许钧、钱林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十四节(6月4日):中国文化西传(二)
现存欧洲的中国元素:瓷器、建筑、园林、美术、工艺品等图片。
参考阅读:
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第十五节(6月11日):实地考察(徐光启墓地、徐家汇藏书楼、教堂、租界建筑群)
                       若无法成行,则观看《徐光启》记录片,并讨论。
 
第十六节(6月18日):停课考试


发布时间: 2010/03/03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