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
胡晓真
讲者简介:
胡晓真,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学位。曾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客员研究员(客座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叙事文学、明清妇女文学、清末民初文学。主要著作有《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传统派”文人与闺秀作家的转型现象》、《才女彻夜未眠 : 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等。主编《世变与维新:晚明与晚清的文学艺术》、《经典转化与明清叙事文学》等。
近日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所长胡晓真博士来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开展题为《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的讲座并与在场师生进行热烈交流。胡晓真博士本次讲座主要围绕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女土司、地方性贡礼等方面展开,讨论了传统语境中中央与边缘地方、历史记忆、性别叙述等等问题,为我们理解西南地方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文学家的视野与方法。
一、何为西南?
胡晓真博士首先介绍了自己学术兴趣“转向”的内在逻辑,在她看来不论是之前的东南地区的女性文学还是现在的西南女土司及其贡礼都是从边缘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这种边缘的视角往往能为研究者提供一个不一样的切入点而看到传统视角不能观察或是比较容易被蒙蔽的现象。
胡晓真博士进一步谈到西南地区的特殊性,广义上的“西南”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的一部分等区域,历史上这一区域都属于边儌之地,它跟中央王朝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在文化领域由于这一地区在地理、风俗、气候、人文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特殊性,所以对于中原的、江南的所谓的China proper(中国本土的)的文人来说就会对它寄予一个特别的心理,它可能是好奇的、有可能是向往的、但更多的时候是恐惧的、害怕的。她谈到这些个人感情不论是恐惧还是向往都是很重要的,对文学家而言会产生一些跟实事求是的史学或是人类学家不一样的文学的敏锐感受。
二、奢节与奢香
女土司是西南地区存在的与中原王朝皆然不同的形象,胡晓真博士谈到因为这种特殊形象的存在使当时文人产生了很多特别的联想。据李京《云南志略》记载:“(罗罗)正妻曰耐德,非耐德所生,不得继父之位。若耐德无子,或有子未及娶而死者,则为娶妻,诸人皆得乱,有所生,则为已死之男女。酋长无继嗣,则立妻女为酋長,妇女无女侍,惟男子十数奉左右,皆私之。”,因为有这种特殊继承制度的存在,西南地区产生了一大批女性土司。
首先,胡晓真博士介绍了元代奢节的故事及其形象在当地的历史记忆。元成宗年间,朝廷因要征讨“八百媳妇国”而对贵州地区苛以重赋,水西百姓不堪其扰在其女土司奢节的带领下起兵反抗,最后奢节在平乱过程中牺牲。在当地的历史记忆中她被称为“烈姬”,称赞她带领彝族人民对抗元朝的暴政。据胡晓真博士介绍,在极有可能是后世假造的奢节墓上有题为“欲铸红颜成黑铁,独留青冢向黄昏”的联语。她认为这副对联把王昭君与奢节放在同一个平面去解释,意味着对这幅联语的作者来说(不论他是彝族还是汉族)昭君和亲的对象是北方的异族,奢节本身非汉族但是她对抗的是北方的民族(对汉人来说她对抗的是北方异族建立的政权),昭君墓与奢节冢一个代表着外交和平,一个代表武力抗争,而且同时指向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交换的过程与结果。
其次,胡晓真博士介绍了与奢节形成对比的奢香的故事。同样面对与当地官员的冲突,贵州女土司奢香并没有如奢节一样起兵反抗,而是采用“告御状”的形式申诉冤屈,明太祖在面对奢香的申诉时也巧妙的采用了政治协商(太祖方面处死迫害贵州百姓的地方官员;奢香承诺‘马匹廩餼世世办也’)来化解危机。奢香的故事完全呈现出一种政治性,不论是最开始的政治冲突还是最后的协商。胡晓真博士认为奢香的政治选择应该被放回当地的历史传承脉络中去理解,因为罗罗族有自己的文字及历史记录,所以奢香应该是知道奢节的决定及其后果的,她的决定应该是有之前的历史背景支撑的。相对来说,太祖方面也应该知道50年前元朝政府在贵州地区的惨烈的征服过程。所以非常有可能是因为50年前的那场战争影响双方领导人作出这个政治决定,他们的协商很有可能是建立在历史知识和政治判断的基础上的。
三、图像中的罗罗女官
近年来图像研究比文字研究更为盛行,女土司的形象也是我们必须要去追寻的根源。胡晓真博士首先介绍了《皇清职贡图》中罗罗女官的形象。在《皇清职贡图》中罗罗女官被表现为手拿象征权利的诏书,穿有百褶裙,足履鞋的形象。如图一:
图一
其次,胡晓真博士介绍了与《皇清职贡图》不同的《百苗图》等中的罗罗女官形象。与《职贡图》不同《百苗图》的图像都画有背景,它把人物放置在某一生活场景之下来表现某一种习俗并附上相关说明文字。不同版本的《百苗图》中都能找到“罗罗女官”的形象,在这些图像中都有表现女官的崇高地位,如以下几图:
图二
图三
图四
最后,通过将《皇清职贡图》与《百苗图》中罗罗女官的形象进行对比,胡晓真博士认为她们展现的女官形象依然在经典文本(李京《云南志略》)的笼罩之下。她提出一个值得思考问题:既然西南地区历代都有女土司,她们的形貌以及她们的作为理当在当地人们的集体记忆中留下一些印象,也应该会引起汉人或者是中原官员、文人的兴趣,为何清代绘制的女官图像并没有变化?
四、女土司的贡礼
明清以来贵州一地主要贡品有:“牂牁諸州所貢者,其物凡九,曰马,曰氈,曰蠟,曰丹砂,曰雄黃,曰草豆蔻,曰布,曰帛,曰药物。《乾隆府州厅志》云,贵阳土貢,兰馬、刺竹、莨布、茶、硃砂、水銀、龙爪树、脆蛇。不过效元和诸志,胪陈土物,非事实也。凡此皆贵阳一郡古今土貢之大略。若夫山林川泽之产,其稍瑰异而见于载籍者,有蒟醬、邛竹、朱草、長寿草、降真香、密桶柑、刺梨、鸡枞、脆蛇、五九菊、断肠草、断肠烏、藪草。…… 其賴以为食用者,有若茶、海椒、木姜、燕麥、紅稗、粗冉椒……”[ 【清】周作楫:《贵阳府志》卷四十七,《食货略》第五之四,土贡土物条。],这其中有打仗用的马匹,也有布匹,更多的是药物和粮食。根据胡晓真博士的分析,这些历史上的记载并不一定真正的存在于当地人的记忆中。以上文提到的奢香的故事为例,在当地这个故事在继续“长大”而且“变形”。这个“发展”的逻辑在于一个女土司的贡品需要更多的女性化的象征,她跟太祖及其皇后交换的礼物必须要有更多的性别的象征。因此,变化的奢香故事提到奢香亲手做了一种叫做“荞酥”的点心为太祖祝寿。胡晓真博士认为这个变化有非常多的女性联想,因为它是一个需要经过制作跟烹调的食品。奢香故事从原来代表政治智慧的政治协商变成了中央跟边缘的私人化的情感交流的想象。在当代奢香变成宣扬国家民族统一的形象,奢香身上带有了更多的当代论述,她变成了当地旅游文化、商品文化消费文化中的一环。
其次,贵州有一种特有的美味食物——鸡枞。鸡枞是一种美味的菌类,它在明清文人的笔下除了有求仙、仙人的联想更给人一种代表西南的审美感情。除此之外,胡晓真博士还向我们介绍了一种非常特别的食物——脆蛇。这是一种中药中确实存在的动物药材,但是从明清以来它被赋予了非常多的联想。在明清文人的记述中,它胆小怕人,见人自断,人走之后会自行恢复,还能治疗色痨、烂疮,能接骨,甚至是一种春药的材料。当了当代莫言的笔下,脆蛇又被赋予了母性的特征。胡晓真博士认为脆蛇被逐渐赋予的这些特征如同文学传统中对于女性的两面性的诠释,对于女性的诠释都集中到了这种蛇的身上,这跟西南地区汉人对当地民族的认知和想象一样都具有双面性。
最后,胡晓真博士认为不论是食品还是药品,脆蛇在文化想象里面都是一步一步的被赋予更多的阴性力量和性的联想,这都跟明清文人表现的西南地区的异域联想是相呼应的。在隐喻的层面脆蛇与奢香的荞酥可以说是遥遥呼应的,荞酥是女性的领导人对于中央王朝的一种妥协与顺服,而脆蛇指向边域的文化是难以被驯服被压垮还可以自动愈合的一个力量,它可以假装碎裂又可以合为一体而造成危险。所以女土司的贡礼一定是甜的吗?
(姜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