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刘国忠,福建省政和县人,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历史系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已出版《走近清华简》、《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等4部专著,主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80多篇。
一、书于竹帛
人类文字的发明对于人类发展来说及其关键,它使人类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传播离不开载体,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其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埃及尼罗河下游三角地区主要利用的就是当地盛产的芦苇来进行书写,把纸草加工以后形成纸草文书;中东地区两河流域,他们因为比较干燥,植被稀少,因此加工泥土以形成泥板文书;在印度地区,我们知道它当地有一种树叫贝叶树,当地的先民主要拿贝叶树的树叶来书写,即所谓的贝叶经;欧洲也有很多种的书写材料,比较常见的是羊皮书;以中国为代表的中亚地区书写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简帛等等。
对于竹简的出现时间,我们过去好像认为是战国时期。但其实在公元前433年就有曾侯乙简,而简的使用更早就已经开始了。比如“有册有典”和“作册”的记录以及古文字象形字为适应简册常常作竖立状等都是简册较早开始使用的证据。而这也使汉字的书写特征发生了变化。但由于中原地区的气候特征,导致竹简在地下不易储存,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商周时期的简。简的使用是从商周一直到魏晋2000多年的时间,比纸的使用时间还要长。另外,关于帛,它的出现时间比简要晚,帛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期。其携带方便又便于绘图,但价格昂贵,一般人只能望洋兴叹。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墨子》中的一个词“书于竹帛”来总结中国古代以竹木简和帛来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
二、清华简入藏、整理出版情况
1、入藏。
清华简的入藏时间是2008年7月15日。起初,李学勤先生在去湖南鉴定岳麓秦简时听说香港有一批战国竹简,后他又托香港的张光裕教授临摹了几十支简传真与他看。在这些简中李先生发现了《尚书》的《金滕》篇等重要历史文献,故亲自前去香港查看这批简。确定了这批简的可靠性后,校方又与文物商接洽,商定先拿回学校进行研究,在进一步确定简的真伪后,将会购买这批简,否则如数退还。最终经过清洗确定了这批简的价值,由清华大学校友从香港文物市场购买后捐赠给学校。
2、清华简的清洗与鉴定
清华简从香港运过来的时候是用塑料桶盛放的。简粘连在一起,用保鲜膜裹住,并在保鲜膜周边塞上棉絮、毛巾作沉淀保护作用,保持湿润状态。其中有一篇简还是成卷状。这是战国时代的竹简中第一次发现这种情况。为了避免竹简发霉,就将其放在盛有水的搪瓷盘中,用毛笔仔细清理上面的污垢。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搪瓷盘掉搪瓷的弊端,又订制了一批不锈钢盘来盛放简。清洗时,每天都会邀请李先生来看,李先生常有天才般的预见。在这批简全部清理完成后,于2008年10月14日邀请了11位专家前来鉴定,裘锡圭先生和李伯谦先生作组长。最终专家组对清华简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3、清华简的拍照
我们首先进行了各地的调研,但情况都不适合清华简,后来决定与清华美术学院合作。其拍摄过程非常困难:先要进行脱色,然后把简上的水吸干,迅速地进行拍照。为了克服水无法吸干会拍出光斑的情况,我们采取喷水雾的办法,效果非常好,后为广泛采用。
4、清华简的特点:
(1)时代早
经C14的测定确定简的时间为公元前305年,即战国中期的后半段。此时代有很多思想家,如:孟子、庄子、屈原,他们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而竹简中所记载的内容也有很多是当时他们读过的。
(2)数量多
据统计,清华简总共有将近2500枚,是目前所发现的战国竹简中数量最多的,其意义也非常重大。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书简,为地方官府的文书档案;另一类是书籍简,为人们所习读的重要典籍。经过初步编排,文献大约有70篇,以经史类为主。它们是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其中绝大部分书籍都已失传,因此可以通过清华简了解淹没的历史文化。
5、《清华简》的整理出版
从2010年起开始陆续出版清华简的整理报告,迄今已整理了20多篇。整理的简都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每一篇都有证书。整理完成后,最终会有70多部国家珍贵古籍,这或许比清华大学所藏古籍数量还要多。同时,清华简受到了三代领导人的重视。它们先后视察清华简的整理工作,这在楚简整理中是首次。其中在去年李克强总理视察清华简,我们便赠与他一枚竹简。后来,他还托秘书带走了《清华简》第六册来保存。另外,各大媒体对清华简也有很多相关报道。
三、清华简与古代文史研究
虽然对清华简进行了将近十年的整理工作,但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现在谈到的它对文史研究的作用还只是初步的。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和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清华简的重要意义才得以更加充分地展现。其整理工作再过十年应该就可以结束,但研究工作是长期在进行的。与传世典籍的研究一样,研究工作也是要代代相传的。清华简对文史研究的推动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我们对先秦时的经典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1)在对《尚书》的理解方面
我们知道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清华简的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材料。清华简中有《说命》篇,其中记载了武丁对傅说的告诫。而古文《尚书》记载的是傅说对武丁的告诫,与简文截然不同,这就证明了其为伪造之书。另外,其他两者可互参的篇章也都表明今本古文《尚书》为伪。
(2)在对《逸周书》的理解方面
清华简中发现了四五篇《逸周书》,跟传世本相比虽有出入,但很明显其为流传过程中抄写的问题,或是整理者释读方面的错误。因此,它是非常可靠的先秦文献。《逸周书》的研究可能成为今后学界研究的又一热点。
(3)历史典籍方面——《系年》
《系年》共138支简。记载了从周武王灭商一直到战国前期的事件。里面有很多内容不见于传世文献的记载,或与传世本记载有所出入。所以对研究夏商周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故事——烽火戏诸侯。《系年》的发现为这个故事提供了很多新材料。像是“周幽王取妻于西申”,“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等等。这些都对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关于《左传》为何始于隐公元年其实也与这一时期周王室动乱,孔子为了避而不谈所以就没有记载同一时期的鲁孝公和鲁惠公的史实。
(4)清华简对于《诗经》的研究
《耆夜》、《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均可与《诗经》相对照,但又有不同。如《耆夜》中有一首相传为周武王所作的一首佚诗,非常有趣。《芮良夫毖》有两首诗,共两百多句。今本《诗经》中未有如此之长的诗,它相当于其中的“雅”。《周公之琴舞》相当于“颂”。另外,《子仪》是内容为外交辞令的一首诗。
(5)清华简对《周易》的研究
清华简有一篇为《筮法》,是有关数字卦的记载。共63支简,完整无缺。但对其的研究或仍停留在门外,没有真正深入其中。
2、清华简对于楚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
《清华简》第一册《楚居》篇详细记载了楚人起源的传说,并有完整的楚人世系。最重要的是其对楚人居住地的具体描述。以往我们都认为楚都 “郢”为纪南城,其实它是随楚人的迁移不断变化的。实际上“郢”有多个不同地点。
3、清华简对科技史研究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如《算表》。它是由21支简组成,上面有用朱砂绘成的红色格子。另外,在绑有丝线的部位没有红色线条。清理时,在简的背面看到了一条条带状物,为丝带的腐朽物。它们对竹简的编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将其编连完毕后,发现它能进行乘、除、乘方、开方的运算,非常方便简洁。并且还出现了像“锱”这样的分数表达,它对我们认识先秦时期的数学成就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几乎世界上所有作数学史的专家都来看过算表,并且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将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
4、清华简对楚文字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提供了很多未见于其他出土材料的古文字。利用出土本和传世本的对照,帮助我们正确释读古文字。对古文字字形结构的分析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清华简的通假字也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古文字的通假现象。有助于古文字研究的转型。弥补了战国文字的缺环。
清华简入藏以后,清华大学还把校训用清华简的字形写出来作为礼品赠送。校方当时也想把“清华大学”几个字用楚文字书写出来,但楚文字“华”作“芋”形,没有古文字基础的人容易对此产生误会,故想法未能成形。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徐晓美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