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包乐史(Leonard Blussé):《开吧历代史记》研究

《开吧历代史记》研究 

包乐史(Leonard Blussé) 

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讲者简介:

  包乐史(Leonard Blussé),荷兰著名历史学家,长期从事近代早期东南亚与东亚史、海外华人史和全球史研究。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看得见的城市》(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苦涩的结合》(Bitter Bonds, A Colonial Divorce Drama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中荷交往史》、《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等,并整理校注了《公案簿》(十三辑)。

  讲座伊始,包教授先为大家介绍了“吧城”和“吧城华人”的基本含义。“吧城”这个地方原来叫做巽他•加拉巴(Sunda Kalapa),即现在的印尼雅加达。荷兰人占领该地后,于1619年将其改名为巴达维亚(Batavia)。他们为什么称其为巴达维亚呢?是为了以此来崇敬他们的祖先。罗马帝国的时候有一个巴达维民族,他们以反抗帝国的统治而著称,该民族就曾生活在现在的荷兰。17世纪独立战争的时候,荷兰人需要有一个了不起的祖先,就说自己是巴达维族的后裔。因此荷兰人把他们新的殖民地也叫做巴达维亚,华人简称为“吧城”,而住在“吧城”的华人就称为“吧城华人”。

  当时的“吧城”有很多华人,但那时候华人不把自己叫做华人,而是自称“唐人”。荷兰总督建立巴达维亚城之后,很快意识到他们无法很好地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认为必须与中国人合作才能更好的维护统治,于是就委任一个叫苏明光的华人为吧城“华人甲必丹”,即华人首领。
 
  一百多年里荷兰人和华人保持着良好合作,与马尼拉不同,巴达维亚的华人是允许住在城里的。华人首领每周与荷兰统领开会两到三次,共同商讨和解决华人社会里发生的问题。这种和平一直持续到1740年,吧城外的华人发起起义,荷兰人害怕城内华人也会参与其中,就在一个星期内把城内的华人都杀死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红溪惨案”。
 
  从1742年开始,荷兰人与华人首领开会有特定的地方,称作“吧国公堂”。我们有从18世纪末年以来保留下来的公堂文献,从2000年开始,包教授和厦门大学的一些学者开始编辑这些公案簿。还有一种史料叫做《开吧历代史记》,有好几个版本。该书的作者我们并不知道,但知道它大概写于1800年,其记载内容也一直到那个时期。该书由雅加达最文雅的华人家庭保留下来,美国的康奈尔大学与荷兰莱顿大学各有一个抄本,算是最完整的。50年代的时候,许云樵在《南洋学报》上发表了《开吧历代史记》的校注本。为什么《开吧历代史记》这么重要呢?因为除此之外,关于东南亚18世纪历史的中文史料是非常少见的。
这个文献的特点在哪里?让我们先来看看该书的构造。作者记录了200年间的历任荷兰总督及“华人甲必丹”。该书用文言文写成,但却是闽南文言文,包含很多闽南的日常用语。书里也常常用到马来语、葡萄牙语、荷兰语,但也是被“闽南化”的,你必须
用闽南语的发音去读,才能知道是一个词源自于哪种语言,表达了什么意思。
 
  那它的内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首先,作者会写非常重大的事件,比如历届总督及“华人甲必丹”的委任与继任,详细描述了他们的性格、生平、所做善事与恶事。其次,书里也会记载关于“税”方面的事情,当时中国人是要向荷兰人纳税的,纳税方法非常有意思,每年的12月30号左右,荷兰人会对次年的“税”进行拍卖,出钱最多的人获得该税种第二年的征收权。再者,巴达维亚有好几个庙,书里也会记载各庙宇是什么时候建立的,由谁组织修建的以及是如何募集修建经费等方面事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以中国人的视角描述了“红溪惨案”的起因及发展。荷兰方面有很多关于该事件的文献,而这本书是在南洋的中国人记录这一事件的唯一文献。此外,作者也会记载一些有趣的个人故事,比如有一个甲必丹叫颜二观,颜二观去世以后,荷兰总督没有马上委任新的甲必丹,而是让颜二观的太太来接管工作。这位太太是巴厘人,虽为妇人,但能力出众,去公堂开会的时候表现得像男人一样英明果断,可说是番妇人之杰。
 
  有一些问题是书里明显不讲的,这个现象也很有意思。比如,巴达维亚城的华人靠帆船与厦门、宁波、广东等地进行贸易,这本是非常重要的事件,书中却只字未提。另外一个例子是,在历届“华人甲必丹”中有一位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书里却根本连这个人都找不到。

(吴洪斌  整理)

 


发布时间: 2015/11/04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