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凡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人简介:
赵一凡,哈佛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欧美文学与文化理论,著有《美国文化批评》、《欧美新学赏析》、《从卢卡奇到萨义德》,主持翻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历史文献》、《爱默生文集》、《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等。
我为什么要写《围城》的书评呢?只因钱先生八十寿辰,政府要替老人隆重地做寿,可他自己不答应,于是双方就僵住了。当时我在社科院外文所工作,就以学生身份,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由我来写两篇讲解《围城》的文章。文章要帮助电视观众了解小说的典故和隐喻,这也是导演黄蜀芹的愿望。
当年抗战期间,钱、杨落难上海租界,家里十几口人都从无锡乡下逃难到上海,住在租界的民房里。钱钟书先生年轻气盛,丢掉了教职,家里完全断了经济来源。幸亏杨先生有才,在黄佐临提携之下,很快就变成上海滩的著名才女。杨先生早年的成功给钱钟书非常可怕的压力。钱钟书先生为了感谢妻子,也为了表示自己不是“窝囊废”,也要养家,就写了一本书叫《围城》。
可惜这本书当时也没什么大的反响,一直被埋没。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哥伦比亚大学的夏志清先生写了一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传到国内来翻译成中文,这才把《围城》给“抬举”一下,《围城》才得见天日。后来黄佐临先生的女儿黄蜀芹导演这个本子,她也很焦虑,《围城》里面那么多典故,要拍成电影,该怎么办呢?黄蜀芹就很担心,她也很愿意有一个人给它写剧评一样的介绍文章,那我就变成写解说词的这么一个人。
1990年11月21日晚,北京城里银装素裹,寒风劲吹。下班时,几百万市民或骑车,或乘公交,赶回家看电视。原来央视一套当晚开播电视连续剧《围城》。老百姓看得开心,却不知那日恰是钱钟书的生日。这是政府精心安排的,政府把《围城》开播的日子就定在钱钟书的生日那天。
《围城》这本书固然好看,却不好懂。其中的典故和隐喻实在是太多了。当年我是从追索典故开始,一路破解隐喻和讽喻。结果我的评论发表之后,观众不买账,他们还是去问钱、杨。两个老人家商量半天,就由杨绛先生出面代替钱钟书做了一个答复,这是标准答案:“围城就是一种两难境地。”她还说:“天下大事小事,男女情感纠葛,莫过于此。”《围城》和《管锥编》一样,都是以管窥天、以锥测地。换句话说,它们的主题看似渺小,一无政治倾向,实则包孕丰富,以小见大。
初版《围城》与当年作者像
辛楣和唐晓芙的名字,双双来自《楚辞·九歌》。其中《湘夫人》一节:“桂栋兮兰燎,辛夷楣兮药房”。此处的辛楣指香草作户楣,寓高贵堂正之意。屈原《离骚》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香草。作为清香剂和祛病药,香草寓意丰富,它由贵族门户的自然象征,逐渐演变成古代士大夫的代称。
《九歌·湘君》又有:“采薜荔兮水中,察芙蓉兮木末。”晓芙就是一株含苞欲放的初日芙蓉。它是美人的代称,又含强烈的讽喻,即美人羞花闭月,倾城倾国,却同追求她的傻小子无缘!依此典,鸿渐和辛楣都爱唐晓芙,但是都同美人擦肩而过。晓芙一旦离开,再无音信。香草美人,合成了小说的核心隐喻。《围城》开篇就引申屈原,大讲哲学。但是在多数读者的眼里,《围城》只写世俗言情。他们不知道这是作者在抗战中“兵罅偷生,聊作忧患之书”。这正是伤心、忧患之处。再看“香草美人”,辛楣、鸿渐双双追求唐晓芙,钱钟书为什么要拿屈原珍爱的理想,来讲一个滑稽的求偶段子呢?此事要讲一段历史。我们知道屈原热爱香草美人,又为此懊悔,最后死在了他所追求的崇高人品、美好理想上。屈原原是楚武王之后,一度官至楚国的三闾大夫。《围城》里便有个三闾大学,民国的国立教育学院。
再看苏文纨,这三个字没有典,看这个字就知道是什么样的人。“苏”,大家知道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才女。所以苏文纨姓“苏”很自然。“文”嘛,文采昭然,纨是洁白的绸缎,表示质地洁白。钱先生用苏文纨这个名字,其实讲的是我们中国所有知识分子,所有这些学生,一个世俗的共通的命运,就是很容易被染。
再看方鸿渐。《管锥编》有一套“圆方论”,中国外国都有,言之咄咄侃了一大段。西方古称人之有定力而不退转者为“方人”,后来又说骨多触杵者为“棱角汉”,现代英文里面就把古板不合时宜者叫做“方人”。又举王充、相宽、淮南子,一大堆一大堆,备说智圆行方、贤儒乃世之方物、孔子能方不能圆。所以方鸿渐只能姓方。
由此可见,方鸿渐这等乖戾之人,天生不会随世轮转!比不上书剑飘零之士。方鸿渐父子的名字,都和《易经》有关。《周易正义》里面的渐卦六爻:“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卦中之鸿,是为一只大型的水鸟或者是海鸟。它由海上飞来,逐次栖临滩头、岩石、陆地、林木、山陵、水边,好像是在孤独的飞翔中,经历了一场犹豫不定的寻觅游戏。作为小说的主角方鸿渐,或那只由海上飞返大陆的孤鸟,一路寻觅,辗转求安,而终不能得。这也是一个经典的留学生的形象,一只海外归来的大鸟,它回到祖国,想在祖国的土地上安家,找一个窝,孵出小鸟来,可惜它找不到。小说最后我们只看到这只惊鸿仓皇溃逃,不知向何处去。
那么方鸿渐的经历怎样影响到《围城》的构思布局呢?《围城》正好是九章,因为要呼应商周文化的九鼎和《九歌》。
民国二十六年夏,法国邮船子爵号经印度洋入南中国海。船上归国留学生,多在舱内作“筑城之战”——打麻将。打麻将也是围城。最先亮相者,却是苏、鲍二小姐。热风里,甲板上,她俩一个冷艳如冰箱中刚取出的桃李,一个黑甜似半融化的朱古力。二人风韵各异,却都戴黑眼镜。苏、鲍竞相动人,都戴黑镜,她们是何等角色?
这一白一黑两位美女,无非是守株待兔,静候那风流唐璜上钩入围。《围城》开局,暗点全书是一部引诱与追求型的戏仿罗曼史。
钱钟书用喻的习惯是“博依繁喻”,好多喻大大小小处在一起,然后铺张交响,渐成贯通大喻。鸿渐那蠢物刚从情天孽海爬进上海滩,又被抛入人欲横流的名利场!那里人、兽、鬼气味交混,脸谱杂陈,变化多端。看看钱先生笔下的上海滩,用了全套的西洋小说现代技巧,就是工笔刻画,你甚至能闻到沈太太身上的那股狐臭味。
苏公馆花园的香浓如葱蒜,还含荤腥的肉感,花还能有肉感,这家一定不善。在这基督、观音共管下的上帝之城,方鸿渐岂能无烦恼?首先就是博士,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假的。《沪报》上登他的照片叫“占坛鬼魂”之像,回家乡讲学,家乡小报记者给他拍了一幅名人照相,叫“小偷被擒式”。方鸿渐跟唐晓芙吵翻后,在大雨中如癞狗一般抖毛而去。
钱钟书、杨绛在《围城》电视剧拍摄前
钱钟书调侃、挖苦方鸿渐,实际上我们也知道方鸿渐身上多多少少有钱钟书自己的影子,这么尖锐地挖苦自己,这样的现代作家在中国很少。
这让我想起康德、福柯,这两位一直在持续不断地喋喋不休地讲一个问题,就是西方的启蒙。所谓西方的启蒙就是第一批判,第二反思,第三再加上对自己能够自嘲。钱先生是完全达标,和西方的知识分子比,和康德、福柯比,他完全有这个意识。可惜我们中国知识分子基本上没有,而且很多学问很大的人没有。
鸿渐和辛楣,不打不相识。围绕“酥糖”二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大闹错中错,反为同情兄。这是一出多角恋爱戏,由小说第三、四章垫底,逐步伸展为一个贯通大喻。书中两对男女主角:方鸿渐和唐晓芙、赵辛楣和苏文纨。这四个人是首尾相接,错位追逐,误会不断。这里面就有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的笑闹迷误之技,也有奥斯汀《傲慢与偏见》沙龙闺秀小说风格,还有萨克雷的《名利场》丫叉布局之美。
钱钟书一再强调,甚至发火:文学比较不是比较文学,把中西文学放在那里硬比,那不叫比较文学,真正高级的比较文学是一种“混纺出新”的方法。在我看来,钱师未加细说的或者没有扩展开来说的是,未来的中国文明,不止要靠出水芙蓉般的天然美,还有中西杂糅的创造美。
钱先生担心大家不明白什么叫做“混纺出新”,就在《围城》里亲手做实验给大家看。于是鸿渐和辛楣你长我短,他俩一明一暗的角度转换中,令人洞悉双方。再看文纨和晓芙:她俩前呼后应,形同姊妹花。假设文纨出国前,必是晓芙。晓芙修成了博士,一定酷似文纨。这就是钱钟书刻意论述的现代喜悲剧主题:自我分裂,知行歧出。在钱师看来,不如直取《周易》中的“噬啮嗑合”说,以显人事分合,相反相成。《围城》的人物编排便是按这个思路。
戏中的真谛是什么?钱师所说:理想与现实是两码事,女朋友和情人绝然不同。方鸿渐只配娶不理想的孙柔嘉,并且在苦苦忍耐中,为唐晓芙的消逝痛彻心肝。
孙柔嘉是全书人物中用典最重者。《诗经·大雅》篇卫武公有名言:“质尔人民,谨尔侯度。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我们中国的统治之道,儒家文明正是有柔有嘉。
以上俱是脱空之经。大家或姑妄听之,或觉有味,再看我与鸿渐、辛楣,一路翻山越岭,游荡下去。毕竟那一对和尚,同我说出什么故事来,且听下回分解。
邵小龙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