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王晴佳:筷子与筷子文化圈

王晴佳
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

演讲人简介:
  王晴佳,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比较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作有《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台湾史学五十年:传承、方法、趋向》、Inventing China through History: the May Fourth Approach to Historiography;合著《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Mirroring the Past: the Writing and Use of History in Imperial China与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主编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M.E. Sharpe)。
   我之前一直从事的是史学理论研究,一两年前想要进行实证方面的研究。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我觉得筷子在文化史上还是很重要的。同时,饮食文化的研究在西方和中国都非常热门,于是我就想看看有关筷子的研究到底有多少。大体上,日文书有三五本,大概是在九十年代;韩文书有讲饮食文化的,但单讲筷子的却没有;英文书基本上没有;中国这方面的书有两本,《中国箸文化大观》和《中国箸文化史》,都是刘云所编;另外也几乎没有看到相关的学术论文。
   有一本书是饮食文化方面的奠基之作,就是张光直教授在1973年邀约一批学者共同写的Food in Chinese Culture,这本论文集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出版。在导言和“先秦时期的饮食文化”部分,张先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饭是主食,而菜是用来下饭的,是副食。饭菜之分对于研究餐具、筷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吃饭的东西相对来说才是比较重要的,而吃辅食的东西就不是那么重要,我做这个研究的一个发现,即筷子并不是主要的餐具。我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古代不用筷子来吃饭?这个风俗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汉画像中的饮食文化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就选择从古书和考古资料来看。我在这里要提醒各位,直到唐代,中国的古籍主要是华北地区写的,有很大的偏差,基本上反映的是华北地区的饮食习惯。有些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已经注意到,长江流域的饮食文化和华北地区的饮食文化是不同的。根据考古资料来看,稻作在长江流域很早就存在了,吃米饭的话很自然便会使用筷子来吃。而在华北地区,可以说直到现代,小米还是比较重要的。这是一个决定因素。如果你的主食是小米,那么用筷子基本上是没有办法的,而匙、匕就是最早的用餐工具。河姆渡也出土过,北方的仰韶文化更多。这里面还有一个区分,在战国之前的匙、匕像刀的(dagger-shaped)比较多,而战国以后,尤其是汉代,勺子的式样就比较多了。这跟中国人的羹食有关系,也和小米的吃法有关,因为小米大部分是煮成粥的,用勺比较方便。羹食的问题在《礼记》中有些记录,我们也可以从中来看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些变化。余英时先生在Food in Chinese Culture中也写到,羹食自先秦而来,在煮的青铜器里面也可以看出来。《礼记》中说“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这也可以看出羹是次一等的,而饭是主要的。
   大家都知道“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所以刘云编的两本书把中国的“箸”的使用时间推到比较前面,我感觉不是这样。战国时代很多文献都提到了箸,东周时期的箸发现的也很多,但我还是认为至少在华北地区,箸并非当时主要的用餐工具。中国考古队发现的最早的箸是在今天的高邮龙虬庄,距今约六千年。匙、匕的发现还要再早一、二千年,所以匙、匕是最早的用餐工具。
   筷子的出现,我觉得一开始可能是用来搅拌,后来变成用两支来吃菜。这个其实在《礼记》中也有说明,“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飯黍毋以箸”。这里我岔出去讲一下,这里说的都是不要用,也许正说明当时的平民用得比较多,所以要专门说出来。大家都知道,羹,大食也,中国传统中所说的羹其实就是肉羹。根据郑玄、孔颖达的注,肉羹是直饮而已,不用筷子也不用勺。这在日本人的饮食习惯中还可以看出来,现在他们喝的酱汤也不用勺,有菜才用筷子。还有一点,从考古资料上来说,竹箸比较少发现,只有一双是出现在马王堆。这双筷子是放在漆碗上面的,同时还有一些漆过的勺子,这双筷子看起来就比较粗糙,有日本学者认为,这一个粗糙、一个不粗糙便可以看出筷子在当时是不重要的。然而从文献上来看,“箸”一直都是竹字旁,《韩非子》的写法甚至是“櫡”,既有木又有竹,这从文字学上来说,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我在这里提出几个观点。第一,“箸”最早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煮,也是为了吃羹食。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吃羹食,这跟北方人有些关系。这点是有位韩国同学给我的提示,他说用餐具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想要吃热食。我个人觉得这可能与气候、地区相关,也与中国人的习惯有关,正如中国人请人吃饭,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趁热吃”。但是做这方面的研究很难给出精确的答案,因为南方虽然比较热,吃凉的东西比较多,但还是有用筷子的传统。汉代的时候,在华北地区有一个饮食革命,石磨开始出现,便开始吃面食,小米也就逐渐被小麦所取代,一直到唐代,麦便成为华北的主食。有了面食以后,筷子的用途也就不一样了,这对筷子来说也是一个革命。在此之前,筷子是辅助用来夹菜的,而有了面食特别是饺子以后,基本上都是用筷子。还有一个革命是在汉代末年,中国人开始炒菜,以前是煮和蒸。蒸食比较费燃料,中国人很早就感受到人口的压力,这大概也是炒菜出现的原因。但是炒菜的问题是需要用油,这与石磨的出现又有了关系。到了唐代,还是有很多诗歌表明很少用到筷子,但是我有一个怀疑,南方人很早便开始用筷子。因为我是南方人,所以我比较关注到底是什么时候,中国人开始用筷子同时吃菜吃饭?


唐代宴饮


  同时吃菜吃饭的前提是大家坐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一边吃自己的饭,一边又需要到餐桌的中央去夹菜。在汉代,大家都是席地而坐,要去和别人分享菜是很困难的,除非用爬这样比较难堪的姿势。这在壁画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椅子在唐代才开始使用,应该就是当时的胡床。在敦煌473窟的宴会壁画中,就可以看到餐桌边都横放着箸,也有了一起坐的长凳。唐代出现了比较多的金属筷子,我想韩国用金属筷子比较多,可能与唐朝有关。根据现有资料,韩国最开始使用筷子,大概是在3至5世纪,北越在汉代的时候已经开始用了,这与稻作是有关系的。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猜想,唐朝是一个游牧、农耕混合的国家,统治者是游牧民族,吃羊肉比较多,这就要求筷子比较坚实一些。从汉代开始,佛教进入日本后,日本人就基本不吃肉了,所以一直都是用柳木筷。
   虽然是筷子文化圈,但是筷子并不相同。比如日本筷子比较短,是因为他们到现在还保留了分食的习惯,所以不需要用长筷子,同样明朝的筷子也就比唐朝的更短。韩国人吃肉比较多,所以用金属筷子比较多。日本筷子还比较尖,这与吃鱼有关系,筷子横放与唐代的风俗又是有关的。在满洲、西藏主要是混合式的(combining style),除了用筷子还要用刀等其他工具。而中国本土则逐渐发展为筷子为主要餐具。那么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把筷子作为主要的餐具呢?
   我有一段有趣的材料,证明筷子的广泛使用是从明代开始。朝鲜人尹国馨(1543—1611)的《甲辰漫录》中说“自乱后中原大小将官征东士卒,前后出来者不知几千万,而凡于饮食,不拣干湿,皆用箸,而匙则绝不用焉,未知自何时而然也。或云大明高皇帝遗训,未平陈友谅,饮食不敢用匙。示其必取之意,因以成俗,未知然否。”但这条给我的启示是,正是因为筷子比较低一等,所以朱元璋才以此来发誓。但是我们知道筷子的广泛使用应该是与稻米的耕作有着密切关系的。稻米在宋代的时候开始向北方普及,到了明代,华北地区按照政府要求开始种植稻米。按宋应星的估计,当时70%的人吃米饭,从现在来看,这个估计是比较多的。从人口密度来看,长江流域在此时已经积聚了很多人,十分之七可能过了些,但应该也差不多。他还认为这时小米已经被稻所取代,这一点从人类学的调查也可以得到印证。同时如果按照古礼,用匙、匕来刮食的话,我想与饭碗的形状也有关系,碗最好能够平一些。饭碗的形制在宋代开始变深,这可能与筷子的普及也有一定的关系。  

钱云  整理





发布时间: 2011/07/19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