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正民(Timothy Brook)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圣约翰学院院长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欧洲和北美的学者对佛教的看法,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最早得从中世纪开始讲起。我将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宗教是怎么回事?第二,佛教是什么东西?
我首先从宗教这个词说起,英文是“religion”,有一个本意指跟“过去”有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天主教的经验来了解这个词。回到中世纪,天主教并非唯一的宗教,但是他们觉得他们的认同是和天主教传统一脉相承的,天主教是从耶稣到中世纪都有连续性,这个就是“religion”。所以,对于中世纪的欧洲人来说,除了天主教,其它的宗教都是异教,不是“religion”。文艺复兴以后,有人开始怀疑天主教,对天主教的建立基础也有质疑,这样新教就应运而生,所以文艺复兴也是推动宗教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在我看来是欧洲对世界的开放,欧洲人开始到世界其它的地方去,他们发现其它的地方并不知道天主教,他们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礼仪。十七世纪的欧洲人就知道,世界上除了有天主教、伊斯兰教、犹太教,还有异教(heathenism)。在和其它宗教信仰、传统的区别对比中,欧洲人才开始考虑欧洲和欧洲以外的世界,对宗教的研究也随之产生。到了十八世纪,宗教学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门学科,十九世纪,才有学者专门以宗教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其贡献。当欧洲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时,由于对中国传统和信仰不了解,他们开始学习中国的佛教、儒教以及道教,并把这些传回欧洲。十七世纪,欧洲人对遥远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时代,欧洲人的了解可能都不具体,但是都知晓中国有三教,对佛教的了解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但在当时,传教士对佛教有负面的看法,为了让信仰佛教的人接受天主教,他们开始研究佛教和天主教是否有类似的地方。直到十九世纪,欧洲新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还认为佛教是中国最不好的superstition(迷信),但也有部分传教士认为,应该按照佛教的教义(doctrine)文本(text)来研究佛教,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上帝”、自己的教义。他们也知道,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来是一个人而不是上帝,上帝只有一个,就是天主教的上帝。佛教也有教义,比如佛教和天主教都有素食的观念,虽然两者代表的意义并不相同。
从文本来讲,佛教“Buddhism”这个词最早出现是1801年,在牛津字典里,而英文书名第一次出现Buddhism这个词则是在1829年,有一本书The history and doxy of the Buddhism,就是从文本来研究佛教的。Buddhism出现以后,西方人知道亚洲各国都有自己的Buddhism,这是一个东西,还是很多个东西?开始西方人认为这不是一个东西,中国的佛教和印度佛教可能在历史上有某种联系,但内容并不相同。到十九世纪,佛教成为欧洲人心目中的有代表性的亚洲宗教,十九世纪末西方开始出现佛教经典的英文翻译版。
当然,佛教最困扰西方人的问题还是“佛教有没有一个上帝?”,由于自己的天主教传统,直到现在,西方大部分研究佛教的人都认为佛教没有上帝,佛教的信仰和西方信仰的上帝完全是两码事。佛教是一种个人的修养术,不是真的信仰佛,真的信仰天堂,就像现在很多西方人对Christianity不认同一样(当然美国是个例外)。到了20世纪,西方研究佛教的人才慢慢从传教士的立场转向用比较宗教学的立场比较客观的看待佛教。
这里我想谈谈信仰和学术的区别,还有宗教研究从“文本”进入,还是从“礼仪”进入的问题。西方的教士大部分开始都是在教堂里当教士,后来才回到大学里,他们是从信仰再到学术,但大学的宗教研究恐怕不是这样的。二战后最流行的是日本佛教,这可能与日本战败有关,美国人在占领日本的时候发现日本佛教很有意思,所以在六七十年代出现日本佛教热。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佛教越来越受到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藏传佛教开始成为瞩目的热点,藏传佛教是挺复杂的,有其政治性、宗教性和社会性背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对藏传佛教产生了很大兴趣。
最后,我想讲讲我们如何看待国外现在学佛教的最新潮流?去年出版了《平民性的佛教学》,是由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和文化系的佛学和藏学教授唐纳德•洛佩兹(Donald S. Lopez, Jr.)主编的,这本书共有十八章,都是对佛教最新的一些看法,我写了其中的一章。此书每一章都以一个关键词为题,但都不是用传统佛教的词汇,而是用今天的视角和立场来看佛教的历史、发展和挑战。如果这本书能翻译成中文,将是很有意思的。我推荐大家以后都能看一看。
宗教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希望你们以后也能找到自己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