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后、妈祖)庙的正俗名称源流及有关地方名实探真
———以澳门妈祖阁、莲峰庙以及台湾关渡宫等宫庙的异名为中心
谭世宝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荣休教授
演讲人简介:
谭世宝,山东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语言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荣休教授。主要研究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儒家文化史、中国佛教文化史、孙中山历史文献、澳门史等等。已经出版有关学术专著文集有《天下为公:孙中山的中国梦与澳门》、《马交支那诸名考》、《金石铭刻的澳门史》、《汉唐佛史 探真》等八本。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八十多篇。
演讲时间:2019年11月26 日
谭教授的演讲以澳门地名“Macau”为引子开场。谭教授指出,有一种说法认为澳门“Macau”的这一名字可能来自“妈阁庙”,还有很多说法是来自粤语中的谐音甚至粗口。不过,这些说法皆为讹传。葡国人来到广东、澳门的时候,其实并不存在语言不通的误会问题,他们在马六甲时已经习得了中文,且有翻译。在《妈阁庙的考古新发现》一文中,谭教授已考证出在葡人到达澳门时,妈阁庙还没有建起。在1984年前后建起的《妈祖阁五百年纪念碑》、《澳门包公祠百年纪念碑》等碑刻,称妈祖阁建于五百多年前,即15世纪,即早于葡萄牙人与1557年定居澳门。但是,这些碑刻及相关说法,实际上都是在1980年代被“发明”出来的,之前没有任何文献可以作证。
谭教授指出,尽管历史上真正的碑刻资料大多经历动荡破坏,但妈祖阁中有些碑刻资料并不对外开放,经他发现的碑文可证,该庙于明万历三十二年由明朝中央官员主持修建。此外,据澳门市政厅的解释,“Macau”来自神的名字,但作为一神教的基督教,也断不可能以妈祖音译为“Macau”而作为其号称“天主圣名之城”的名字。既然“Macau”与“澳门”和“妈阁”都对不上音,那么“Macau”是否会与某个“阁”对应呢?然而,谭教授指出,“阁”字的出现非常晚,要直到清代之后,庙名才历经数次改动之后成为“妈阁”。
在几幅古地图及伯希和的研究中可发现,在1571年 之 前,葡萄牙文中的“Macau”这个名称曾在葡萄牙人到来澳门之前的其他地方若干次出现。因此伯希和认为,“Macau”这个地名是从其它地方挪到后来的澳门身上的。从越南、缅甸到珠江口的许多地方,葡萄牙人都曾称其为“Macau”。但在最初冯承钧翻译伯希和的过程中,将“Macau的起源”翻译成了“澳门的起源”,造成了长久的误会。“Macau”实际上是指泊口,这在清代文献中可以找到依据;在汉语和方言的古语中,“m”和“b”两个声母常被混用。“cau”则是“口”字。
谭教授根据其他西文文献证明,“妈祖”的音译也并非“Macau”,而是“Matzou”、 “Matsoo”等。 那么,天后宫被称为“妈祖庙”,又是为何?今日台湾管辖下的马祖岛,“祖”为尸体的意思,相传天妃尸体漂流到该岛上。 因此,在马祖岛上所建的庙即被称为“妈祖庙”,也就是说,“妈祖庙” 一词来自于马祖岛地名。在地图和器物上留下的证据来看,亦有写作“马角”、“娘妈”、“亚妈”等写法。“妈祖阁”是非常晚近才出现的名字。在明清两代,澳门妈祖阁先后有“马角庙”、“娘妈阁”、“亚妈庙”、“亚妈阁”、“妈
祖庙”、“妈祖阁”、“妈阁”等俗名异称。谭教授指出,粤语中“角”、“阁”两字同音,因此“马角”被混淆成“妈阁”。而“阁”本身应是一种二层楼的建筑。但在澳门的妈阁庙中,并没有二层建筑,都是为一层的庙、或宫这种类型的建筑;因此“妈阁”肯定为后世的误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不会有这种名称。根据道光时期的澳门全图,妈祖阁被标注为“妈祖庙”;康熙以后的正式名称应为“天后宫”,天妃被升格为天后。由此,可以推想,在“天后宫”之前,该建筑应该叫作“天妃宫”,“天妃”是明代的普遍说法。 同治和光绪年间的器物上都有文字都可佐证清代此处的官方名称为“天后宫”。
天后宫的建筑分为四部分,首先为明万历三十二年始建、三十三年完成的庙宇。其次是背后的大殿,为后建。天后关帝大殿,该殿同时供奉天后、关帝两位神灵;林则徐日记中记载,林则徐前往澳门,祭祀时便拜关帝,而不是去拜天后。葡萄牙人经果阿、马六甲、澳门等地,留下的许多建筑物名称都受到了当地方言的影响。他们如何称呼这些庙宇?谭教授指出,在中国,宗教建筑的分类是细致而严谨的,不可混用。通常来讲,佛家的祭祀场所为“寺”,儒家的祭祀场所为“庙”,道教的祭祀场所为“观”。西方人未能分清这些分类,因此称呼笼统而模糊,从印度到中国的宗教建筑,也会使用同一个外文名字。马礼逊《华英字典》中,将中国的宗教建筑用外文进行解释,音译、意译皆有。 传教士则有将澳门的大三巴教堂翻译为“大三巴寺”的先例,后来又改成了“庙”,有向中国官方祭祀体系靠拢之意。天妃宫由“宫”变“庙”,也是由此逐渐被混淆的结果。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谭教授又介绍了其他几处天后宫的名称溯源。位于澳门半岛关闸口的莲峰山山麓,目前被称为“莲峰庙”的天后庙,就是继马角的天妃(后)庙之后的第二间官立天后庙。“莲峰庙”正名“慈护宫”,因其为次于澳门内港马角的天妃(后)庙而新建之庙,故乾隆时编《澳门纪略》等文献又称之为“新庙”,此乃区别于马角的天妃(后) 庙的俗称“娘妈庙”或“老娘妈庙”,将“莲峰庙”的俗称“新娘妈庙”再略称而成为“新庙”。“慈护宫”之名来自于该庙同时供奉观音和天后,取两位神灵的特点而命名。但是,随着后来供奉的神明愈发增多,人们只得以慈护宫所在的地名莲蓬山,称该庙为“莲峰庙”。“莲峰”为“莲蓬”讹音。
台湾凡是原本为官公的天妃( 后) 宫庙,而后来被加上各种特称或俗称者,应该与澳门的各种天妃(后)宫庙有大同小异的名实变化史。但是必须区分两种类型:其一,是被改以纯民间共享的妈祖宫(庙)为正名者,应该与澳门的“妈祖阁”同类。其二,是以特殊的神功或神号、地名作为某庙大门匾额的正名,例如下文论述的台北淡水河口的首间天妃(后)宫,后来被题名为“灵山庙”、“干豆庙”、“关渡宫”者,应该同类型于澳门第二间天后庙以观音、天后二神合号的“慈护宫” 为其大门原本所题的特殊正名,后又因为同庙共祀的神灵增加而改以山命名的“莲峰庙”,为其大门新题的特殊正名。总之,两地各种天妃(后)宫庙的正俗名称有大同小异的名实变化史。
(姜伊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