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2018.6.12 郭黎:货郎与闺秀——后古典阿拉伯文学中的跨宗教爱情题材

货郎与闺秀——后古典阿拉伯文学中的跨宗教爱情题材

郭黎 美国圣母大学古典学系教授

 

2018年6月12日下午三点,在光华楼西主楼2801教室,举办了第133期文史研究院小型学术研究会。本次研究会由历史系的邱轶皓老师主持,主讲人是国际著名闪米特学专家、美国圣母大学古典学系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校友郭黎教授。

本次讲座的着眼点在于后古典时期阿拉伯语史传文学中常见的母题:穆斯林青年男性和基督教青年女性的跨宗教婚姻。首先,郭黎教授从阿拉伯语中对不同异教徒的称呼入手,分析了后古典时期阿拉伯语文化圈中对基督教的认识。然后,他又回顾了《古兰经》和《一千零一夜》中对跨宗教婚姻这个母题的运用。在此基础之上,本次讲座的真正中心终于开始展开。

郭黎教授重点探讨的第一个文本,是以马穆鲁克第一代苏丹拜巴尔斯的故事为主题的阿拉伯语史诗——《拜巴尔斯传》。该史诗有埃及本和叙利亚本两个系统。在成书较晚、口传成分更大的叙利亚系统中,有颇为精彩的跨宗教爱情故事。这主要发生在马穆鲁克贵族青年将领和基督教贵族青年女性之间。郭黎教授从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背景的设定入手,一步一步追根溯源,揭示了这种跨宗教婚姻背后穆斯林征服基督教世界的政治内涵。

郭黎教授接下来又重点探讨了16世纪以后逐渐成书的开罗地区皮影戏剧本。他聚焦于一个土耳其商人和科普特基督教神父的女儿初次相见时互相调情的场景。郭黎教授通过分析剧本,展示出一个被精心设计过的对白——一位科普特神父的女儿,如何能无意之中说出《古兰经》中的原话,而土耳其商人又是怎样在争吵中顺理成章地说出伊斯兰教的“清真言”。看似一场闹剧的背后,却有着伊斯兰教社会教育的意义。

讲座接近尾声时,郭黎教授回顾总结了前面的问题,更加深刻地探讨了后古典时期阿拉伯语文学中所反映出的阿拉伯社会对不同教派基督教、犹太人等等异教文化的认识。郭黎教授引入了萨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视角,认为穆斯林社会对基督教也有类似的观察,并且对这种观察加以了细致的分析。

(陈靖文  整理)


发布时间: 2019/04/18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