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近代中国博物馆的藏品?
张涛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博物馆事业起始阶段一般可追溯至西人来华创设的博物馆与国人自建博物馆两大源头。前者如徐家汇博物院和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其藏品均以动植物、矿产等自然标本为主,甚至后一类型的先驱张謇在创办南通博物苑时,也竭力避免展示古物收藏,而主张以科学、商业类藏品为主。以收藏古物为主的历史博物馆的缺失,在相当程度上是受当时国外博物馆发展潮流影响所致。19世纪欧美博物馆正是偏重于自然博物馆与人类学博物馆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全世界自然博物馆的数量仍远远大于其他任何类型的博物馆。这一情况与西方知识体系中悠久而深远的博物学传统有关,更与近代殖民力量不断扩张统治版图、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有关。
徐家汇博物馆
然而在中央博物院等本土国家级博物馆兴起时,这一局面已经改变,具有人文历史意义的古物,尤其是本国古物,成为收藏重点。这是中国博物馆人审时度势之后的必然选择。古物流失作为无法逃避的现实,超越了对科技、地质与实业的探索。面对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艰难处境,保护本国古物,成为凝聚国魂的方便法门。通过分析新近出版的《小校经阁遗芬》一书中所收1936-1937年间中博院收购收藏家刘体智的青铜重器一事的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这一点。
同时,分析傅斯年与刘体智对善斋藏品的不同观点,也可以看出博物馆工作者与历史学家没有放弃从现代的、科学的视角对传统加以“规训”。1942年的中博院筹备处《概况》说明人文馆的主旨有二:一为教育民众,即“以我国先民之遗泽成为史实者,循序陈列,并与他民族各阶段之文化遗迹互相比较,使民众得悉中国民族与中国文化递演之迹,并以促进民族之自觉心”;二为协助研究,即“一切陈列品必须得新史学之批评,然后可知其真正之价值,而具陈列之意义。所谓新史学者,包括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及史学本身”。欧美知识精英扬弃了博物学,发展出现代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傅斯年等中国人文学者也在尝试对传统金石之学采取相似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