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

摘要

枭纹与早期中国信仰

枭纹与早期中国信仰
 
练春海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所谓“枭纹”,这里是指“鸟在树上”这种树与鸟的图像组合。本报告拟在早期中国信仰的背景下,探讨墓葬艺术中反复出现的枭纹有何意义。
首先单独讨论墓葬中树的造型。墓葬中的树,常见的有以下四种:自然形态的树(如柏树)、瑞树(如木连理)、钱树和神树(如建木)。常有人认为,墓葬艺术中的树只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无论树与猴、树与马的图像组合,还是瑞树、钱树造型本身等都可以说反映了时人的种种价值取向。至于钱树造型中的西王母形象,虽然很可能只充当了艺术符号而未必就是信仰的证明,但我们也应考虑到西王母信仰在汉代底层已经有相当基础的事实。同时墓室画像砖作为一种订制生产的商品,其纹样也应该自有客户的考虑。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墓葬中许多树的造型还与建木这种神树有关联。《山海经》记载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建木的原型恐怕是祭祀中使用的木杆或者说“社树”,被认为具有通天的功能。其中最关键的特征在于“百仞无枝,有九欘”,表现在汉画中就是S形造型。在某些图像中,建木的树冠上还带有平台。当然,汉画中的建木也有出现枝茎的案例,这说明图像表达还是有其随意性。不过总体看来,建木作为天梯的功能寓意是比较明确的。
汉代墓葬中的树通常会伴随有鸟的形象,张光直就提出假说,认为树上盘旋的鸟是天梯的延伸。树与鸟的组合,我们可以会意理解为“枭”纹。“枭”字的用法在汉代已经等同于“鸮”字,指鸱鸮即猫头鹰,而在墓葬中鸱鸮纹样也并不少见,图像特征在于对眼睛、毛角和尖喙的强调。鸱鸮在汉代语境中基本上已经被当做不孝之鸟,不过自旧石器时代直到殷商,都有出土文物表明鸱鸮尚被认为是一种沟通天地的神鸟。鸱鸮信仰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即使在它已经被污名化的汉代,我们依然能发现这种信仰还在一些墓葬图像中延续下来,马王堆帛画中的三只鸱鸮即其例证。而鸱鸮和建木的图像组合,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梯。
这种图像组合的出现,很可能是有其早期信仰的背景。《说文解字》段注引到,“夏至赐百官枭羹……以其恶鸟故食之也”。因“恶鸟”而食的说法,很可能已染上后世的成见。传统观念中,夏至是阴阳转化的节点,需要行禳祈祭祀之事,特别是寻求具有神通之物以充献祭;长久以来被崇奉的神鸟鸱鸮,因此成为祭品。这里的“赐枭羹”,其实应该说是祭余分食的表现。这种祭祀的方式如“枭”字本身所示,是将鸱鸮之首置于树冠而行祭祀。而如此“枭祭”,目的在于构成通天的手段。从一些枭纹帛画来看,即使是带有翅膀的羽人,也需要有攀援的依凭才能上达天界,这正是“枭”所构成的天梯存在的理由。
这种天梯的图像组合在汉画中还有多种造型表现,部分细节上还可观察到鸟项上有缰绳(以便驾驭)、人和动物在沿着建木蜿蜒的主干往上爬行等等。汉画中颇为常见的云纹,也存在有案例,相当类似建木的这种表达,有种种人物上攀的设计。它们很可能都蕴含着建木沟通天地的概念,从而寄寓对升仙的期望。
除了前述上有鸟下有树、构成通天符号的这类枭形图案,汉代出土的其他枭形物什,可能也有类似的文化背景,而且树上之鸟也并不限定为鸱鸮。如官方赐予老人的鸠杖,一方面因鸠为“不噎之鸟”而有“欲老人不噎”的象征意味,另一方面也因其枭形的设计,不排除有升仙隐喻寄托其中。博山熏炉的原型,也可能是树和鸟的组合,熏炉本身所造成的烟雾缭绕的效果,或许也有制造仙境氛围的意义。
以上就是我对汉代画像中的树木及盘旋其上的飞鸟这种图像组合或者造型的梳理,以及对造型渊源的一种推测。总而言之,我认为它们并非自然景观的单纯再现,而是远古枭祭及其相关信仰在造型中的遗迹,在后世演变成了一种上有树下有鸟的图像系统,在汉画中又与升仙观念紧密关联。
 
(罗嗣超整理)
 

发布时间: 2018/12/05

返回上一页